暗雨来何急,寒房客自醒。
骤看灯闪闪,拟对竹青青。
声到江干尽,风回叶上听。
更长那得晓,欹侧想仪形。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诗词:《次韵夜雨》
作者:陈师道(宋代)
夜雨来何急,寒房客自醒。
骤看灯闪闪,拟对竹青青。
声到江干尽,风回叶上听。
更长那得晓,欹侧想仪形。
中文译文:
夜雨来得如此匆忙,使寒室中的客人自然而然地醒来。
突然看到灯火闪烁,像是要与青翠的竹子相呼应。
雨声传到江畔已渐渐消散,风又吹回树叶上,令人陶醉。
更长的黑夜何时才得以破晓,侧身倚着床榻思考自己的仪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夜雨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寒室中的客人在夜雨声中产生的一系列感受和思考。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然景物与主体的内心感受之间的交互关系。
首先,诗人用“夜雨来何急”来形容夜雨的突然降临,给人一种来势迅猛的感觉。随后,诗人描述了灯火闪烁的景象,与竹子的青翠相映成趣,这里通过对比揭示了主体对于环境的敏感和对美的欣赏。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雨声传到江畔的过程,然后风吹回树叶上,这种声音的往返使人陶醉其中。这里的自然景物与声音的交互增强了整首诗的音乐感,同时也表达了主体对于自然的共鸣和享受。
最后两句诗意抽象,诗人借夜雨的寂静和黑暗,表达了对于黎明的期盼,同时也借夜晚的静谧,让主体思考自己的仪态和内心世界。这里的“欹侧想仪形”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寂静的夜晚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内在品质。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夜雨中的一系列景物和主体的感受,通过对自然和内心的描写,凸显了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共鸣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黎明的期盼和对自我思考的重视。
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存。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游人杂楚蜀,车马晚喧喧。不见重楼好,谁知昔日尊。吁嗟蜀先主,兵败此亡魂。只应法正死,使公去遭燔。
突薪初不戒,绠缶始言功。累甓为墙壁,前人智未工。
病里送君游白岳,归来对我惜苍颜。移家只是湖边好,莫问茱萸第几湾。
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插枝著高髻,结子置长裾。作性常迟缓,非关诧丈夫。平明折林樾,日入返城隅。侠客要罗袖,行人挑短书。蛾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蹰。
应是行云未拟归,变成春态媚晴晖。深如绮色斜分阁,碎似花光散满衣。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晓来何处低临水,无限鸳鸯妒不飞。
春风约柳一片西,欲托鸟翼传音稽。昨朝偶向东城去,草草又逢骢马蹄。长髯御史威正峭,沙堤来坐气吐霓。我乘小驷虽甚瘦,喜见骖驭犹解嘶。适闻南都接大尹,笑我出处今何迷。耻趋捷径身已老,惩羹何用频吹齑。蛟龙失水等蚯蚓,鳞角虽有辱在泥。困居废井谁引手,岂得更望青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