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屏山东复东,高轩肯过白云中。
石桥自是神仙处,竹屋相传工律工。
日暮春江愁李白,山寒秋菊老龟蒙。
时平莫袖挥毫手,此论於予却未公。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歷南康军、滁州教授,淮东安抚司干官,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司干官。因代淮帅赵葵书稿责史嵩之,史嗾言者论罢,闲居四年。范钟爲左丞相,除太学博士兼景献府教授。淳祐六年(一二四六)迁宗学博士,以宗正丞权三部郎官。出知南康军,移知邵武军,宝祐三年(一二五五)改知饶州、宁国府,未上而罢,闲居七年。程元凤当国,起知袁州。丁大全当国,以忤命劾罢。贾似道当国,起知抚州,辞不赴。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明嘉靖中裔孙方谦刊有《秋崖先生小稿》文四十五卷、诗三十四卷,清四库馆臣据当时另一影宋抄本《秋崖新稿》合编爲《秋崖集》四十卷。《秋崖集》较明刊本多出诗八十余首,但明刊本中亦有诗十余首爲《秋崖集》所无。事见《秋崖先生小稿》卷首元洪焱祖《秋崖先生传》。 方岳诗,以明嘉靖五年祁门方氏刻《秋崖先生小稿》(藏上海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秋崖集》(简称四库本)、清翁同书批校并跋抄本(简称翁本,藏北京图书馆)。《秋崖集》中多出的诗,编爲第三十五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六卷。
《次韵张录携书见过》是宋代方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家在屏山东复东,
高轩肯过白云中。
石桥自是神仙处,
竹屋相传工律工。
日暮春江愁李白,
山寒秋菊老龟蒙。
时平莫袖挥毫手,
此论於予却未公。
译文:
我的家在屏山东复东,
愿意在高楼上过白云之中。
石桥自然是神仙居住之地,
竹屋传承着古老的音律之工。
夕阳西下,春江中的景色让我想起了李白的愁绪,
山寒之时,秋菊老去的龟蒙也令人感慨。
在这个平和的时代,我不愿意挥动毛笔,
这样的见解我却未公之于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家乡景色和表达自己的思考,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见解。首先,诗中描述了屏山东复东的美景,以高楼白云、石桥和竹屋为象征,展示了宁静和神秘的山水之间的联结。作者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神仙境界的向往。
其次,作者通过"日暮春江愁李白"和"山寒秋菊老龟蒙"的对比,表达了对光阴流逝和岁月变迁的感慨。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愁思在春江的景色中被唤起,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秋菊老去的龟蒙则象征着自然界的衰老和万物的消逝。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和平时代的思考和独特见解。他表示在这样平和的时代中,他不愿意挥动毛笔,暗示自己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的思考。这种见解可能与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思想有关,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和现实的思考与反思。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相结合,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传统与现实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见解,诗人展示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与思考。
每思乡味必流涎,一物何能到我前。怒奋两螯眸炯炯,饱吞三印腹便便。形模突出盐池底,风味横生海峤边。合为莼鲈动归兴,久抛东浦钓鱼船。
昔见历阳山,鸡笼已孤秀。今看海峤树,翠盖何幽茂。霰雪讵能侵,烟岚自相揉。攀条独临憩,况值清阴昼。
九十萱亲天下稀,吾王何在子何之。倚闾旦暮无他念,一片好心天得知。
百媚春风面。凤箫催、绿么舞遍。玉鸾钗、半溜乌云乱。悄疑是、梦中见。曲叹弓弯袖敛。绣芙蓉、香尘未断。买一笑、千金拼。共醉倚、画屏暖。
江汉山重阻,风云地一隅。年年非故物,处处是穷途。丧乱秦公子,悲凉楚大夫。平生心已折,行路日荒芜。
粉堞云齐,度清笳、愁入暮烟林杪。素艳透春,玉骨凄凉,勾带月痕生早。江天苍莽黄昏後,依然是、粉寒香瘦。动追感、西园嫩约,夜深人悄。记得东风窈窕。曾夜踏横斜,醉携娇小。惆怅旧欢,回首俱非,忍看绿笺红豆。香销纸帐人孤寝,相思恨、花还知否。梦回处,霜飞翠楼已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