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次韵赵德舆山家》

茅檐日暖卧寒林,过午老翁鼾睡声。
扰扰红尘山下路,晓霜残月有人行。

作者介绍

于石(一二四七~?)(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字介翁,号紫巖,晚号两谿,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隠居不仕,一意于诗,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后散失,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爲《紫巖诗选》三卷。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有传。 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次韵赵德舆山家》是宋代于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茅檐下,阳光温暖,我躺在寒冷的林间。
午后,年老的翁睡得鼾声震天。
红尘纷扰,山下的路途,
晨霜未消,残月依旧,有人行走其中。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和人物描写为主题,通过对山家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和宜人的田园风光。诗人以茅檐日暖、寒林、老翁鼾睡的情景,展示了山家的宁静与舒适。茅檐下的温暖与寒冷的林间形成对比,凸显了山家的宜居之处。

诗中的老翁鼾睡声进一步强调了山家的安逸与宁静。午后的时光,老翁在寂静的环境下进入了安详的梦乡,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在山下的路途上,红尘世俗的喧嚣扰扰不断,而清晨的霜和残月则象征着一种纯净和宁静。这里有行人的足迹,暗示着纷繁喧嚣的现实世界仍然存在。整首诗以山家的宁静与红尘世俗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次韵赵德舆山家》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家的宁静与纯净,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纷繁喧嚣世界的远离和向往。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引发对现实世界中纷繁喧嚣的思考。

  • 《醉乡》

    三宿酣神酎,乡名因此呼。山中千日者,自合是仙都。

  • 《杜架阁》

    仗节辞王室,悠悠万里辕。诸君皆雨别,一士独星言。啼鸟乱人意,落花销客魂。东坡爱巢谷,颇恨晚登门。

  • 《濯缨潭》

    山深地僻人稀到,安得沧浪孺子歌。缨上本无尘可濯,莫将止水强杨波。

  • 《句》

    莫学饥鹰饱便飞。

  • 《偈颂一百零二首》

    一宿觉,三担土。脚未跨门,丰骨已露。等闲举一步,危径结寒花,信彩示一机,断崖飞瀑布。

  • 《失钗怨》

    贫女铜钗惜于玉,失却来寻一日哭。嫁时女伴与作妆,头戴此钗如凤凰。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镜中乍无失髻样,初起犹疑在床上。高楼翠钿飘舞尘,明日从头一遍新。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