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翁不咄咄,琅然寄枯琴。
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
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
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次韵致明听琴》是宋代刘子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病翁不咄咄,
琅然寄枯琴。
倘无枯琴寄,
孰表吾之心。
形忘岂知病,
道在宁复今。
龙蟠老樟下,
觱发摇长音。
诗意:
这位患病的老者不再喧嚣不安,
他静静地寄托着一把古琴。
如果没有这把古琴作为寄托,
谁能够表达出我的心意呢?
即便形体已经疲惫,我却不知道疾病的痛苦,
因为我的心境依然宁静,现在重归于道。
在古老的樟树下,龙蟠纹样的琴身,
弹指之间发出悠长的音韵。
赏析:
这首诗词以一位病患的老者为主人公,通过寄托古琴来表达他内心的情感和境界。诗人通过这位病翁的形象,传达了对生活的超脱和对心灵境界的追求。
首句“病翁不咄咄”,形象地描绘了病患者的宁静与平和。他不再焦虑不安,而是静静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接着,“琅然寄枯琴”,表达了他将内心情感寄托于一把枯琴之中。枯琴象征着岁月的沉淀和古老的智慧,通过弹奏这把琴,他寻求内心的慰藉和抒发情感。
诗的下半部分,“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诗人表达了如果没有枯琴作为寄托,他将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枯琴成为他表达心声的媒介,也凸显了诗人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
“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通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境界,超越了自身的疾病。他的心境宁静而平和,重新回归道的境地。
最后两句“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描绘了在古老的樟树下,一把龙蟠纹样的古琴。诗人通过触弦发出的声音,传递出深远的音韵,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境界。
整首诗词通过寄托古琴,表达了病翁追求内心宁静与境界的心情。诗人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展示了对音乐和心灵追求的热爱和向往。这首诗词既表现了人对于境遇的超脱,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入思考和追求。
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长大逃深室,藏头羞见人。垂泪适他乡,忽如雨绝云。低头和颜色,素齿结朱唇。跪拜无复数,婢妾如严宾。情合同云汉,葵藿仰阳春。心乖甚水火,百恶集其身。玉颜随年变,丈夫
这个川藞苴,自来好打共。闹处便入头,恶静而喜动。前年今日始归家,今日前年咱不差。一回饮水一回噎,一瓣栴檀一碗茶。
醉别千卮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蕙兰销歇归春圃,杨柳东西绊客舟。聚散已悲云不定,恩情须学水长流。有花时节知难遇,未肯厌厌醉玉楼。
日火烧空海欲乾,莲宫深处书生寒。佛家一片清凉景,借与诗人尽日看。
落花狼藉无行处。
举世正营营,閒中意味深。无忧伸足梦,自乐曲肱吟。火软香凝穗,檐虚树长阴。客来难举似,指水印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