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

宝云楼阁闹千门,林静初无一鸟喧。
闭户莫教风扫地,卷帘疑有月临轩。
水光潋滟犹浮碧,山色空蒙已敛昏。
乞得汤休奇绝句,始知盐絮是阵言。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作品评述

《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是苏轼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冬日西湖的景色。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宝云楼阁闹千门,
林静初无一鸟喧。
闭户莫教风扫地,
卷帘疑有月临轩。

水光潋滟犹浮碧,
山色空蒙已敛昏。
乞得汤休奇绝句,
始知盐絮是阵言。

译文:
宝云楼阁热闹千门,
刚开始林静无鸟声喧。
闭户不要让风扫地,
卷帘间似有月垂前。

水光闪烁如碧浮,
山色渐渐褪去昏暗。
请赐一首汤休的绝句,
才知道盐絮是虚言。

诗意: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雪中游览西湖的景色。诗中描绘了宝云楼阁的繁华,初冬时分的林木静谧无声,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风的担忧,希望不要让风吹进自己的屋内。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感觉到自己的窗前仿佛有一轮明月挂着。水面闪烁的光芒依然是湖水碧绿,山色逐渐从昏暗中变得清晰。最后,苏轼希望能得到汤休这位著名诗人的绝句,以验证盐絮这种言辞的真实性。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冬日西湖的景色,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自己的情感反应,表现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苏轼以宝云楼阁闹热闹的场景开头,通过对繁华景象的描绘,与后文的冷静寂寥形成了鲜明对比。接着,他描述了初冬时分林木静谧无声的景象,以突出寂静的氛围。

接下来,苏轼表达了对风的担忧,他希望风不要吹进自己的屋内,这种表达既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体现了作者对宁静和舒适的向往。

诗的下半部分,苏轼运用对比手法,以水光和山色的变化来表现自然景色的变幻。水面的光芒仍然是碧绿的,而山色则从昏暗逐渐散去,清晰可见。这种变化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变幻,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心境的变化,从静谧中逐渐觉醒,寻找到内心的清明。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希望能得到汤休这位著名诗人的绝句的愿望。汤休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向他乞求绝句,既是对汤休才华的赞美,也是表达了苏轼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表达了对盐絮的怀疑,盐絮在此可以指虚假的言辞或不实之词。通过希望得到汤休的绝句,苏轼希望能找到真实的诗句,以证明盐絮的虚假性。这也暗示了苏轼对于诗歌创作的追求,他渴望用真实和独特的表达来描绘自然和人生。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观察力。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思考和对诗歌创作的追求,使整首诗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蕴。

  • 《访秋》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 《留师崇法院》

    濒湖三寺倚峥嵘,梵刹相高对县城。楼殿尽知随处盛,水林独爱此中清。翦开木末檐牙出,凿破岩腰磴道成。悟得祖师心印法,禅僧遥指塔灯明。

  • 《舂歌》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谁使告女。

  • 《偈颂一百零四首》

    万本青松,后人标榜。临济儿孙,当机不让。千古清凉树荫人,法门梁栋真堪赏。

  • 《融州东楼》

    灯火无蛮市,江山绕暗城。渔舟关柝响,野烧日头生。雨阔知村暝,天高一月行。夜楼多好景,都不碍阴晴。

  • 《蓦溪山(寄宝学)》

    浮烟冷雨,今日还重九。秋去又秋来,但黄花、年年如旧。平台戏马,无处问英雄,茅舍底,竹篱东,伫立时搔首。客来何有。草草三杯酒。一醉万缘空,莫贪伊、金印如斗。病翁老矣,谁共赋归来,芟垅麦,网溪鱼,未落他人后。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