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隐三年别,杉松好在不?
我今尚眷眷,此意恐悠悠。
闭户时寻梦,无人可说愁。
还来送别处,双泪寄南州。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次韵子由初到陈州二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旧隐三年别,杉松好在不?
我今尚眷眷,此意恐悠悠。
闭户时寻梦,无人可说愁。
还来送别处,双泪寄南州。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离别的思念之情。诗人与子由在陈州相见时已经有三年未见面了。苏轼询问子由在这段时间里过得好不好,表达了他对子由的关切和思念之情。苏轼自己此刻仍然怀念着过去的时光,心中的情感似乎仍然徘徊不去。在闭户时,苏轼寻找梦中的安慰,但无人能够倾诉自己的忧愁。最后,苏轼来到送别的地方,他的双眼满含泪水,寄托着对南州的思念和情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和思念之情。苏轼在诗中通过询问子由的近况,展示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他的心境在诗中逐渐展现,从对过去时光的眷恋,到对自己内心情感的追问,再到最后的离别之情。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却又充满了深刻的意境。
苏轼以自己的真实感受描绘了离别的情景,通过对自己内心的思考和感受的描绘,将复杂的情感传递给读者。他以寥寥数语,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引起读者对离别、思念和情感的共鸣,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诗人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匣中三尺剑,天上少微星。勿谓相去远,壮心曾不停。
拄天拄地黑如漆,不分书作是何物。拈花抛向屎坑中,火里红莲香拂拂。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葩叶永雕瘁。凝露不暇晞。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雪意初疑作不成,才飞数片又还晴。正思润泽沾千里,忽见缤纷满一城。凋郡共欣消沴气,老农相庆沸欢声。我将尽把姑溪酿,要与邦人乐太平。
莫放龙山旧醉豪,西风辇路暗蓬蒿。目穷千里应惆怅,赖得螺峰不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