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

杜门人笑我,不知宥天游。
光明遍十方,咫尺陋九州。
此观一日成,衮衮通法流。
竿木常自随,何必返故丘。
老聃白发年,青牛去西周。
不遇关尹喜,履迹谁能求。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杜门人笑我,不知宥天游。
闭门的人们嘲笑我,不明白追求天道的行旅。

光明遍十方,咫尺陋九州。
光明照耀整个天地,虽然距离很近,但我的眼界却受限于狭小的九州之内。

此观一日成,衮衮通法流。
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广泛传播、普及。

竿木常自随,何必返故丘。
竹竿和木杖常随身携带,为何还要回到老家?

老聃白发年,青牛去西周。
老聃,即老子,白发苍苍之年;青牛是指传说中的老子乘坐的神牛,去了西周。

不遇关尹喜,履迹谁能求。
未能得到关尹的欢喜,怎能追寻到他的足迹呢?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苏辙对于追求天道、开拓眼界的思考和渴望。他被人们嘲笑为守在家中不知天下大事的人,但他意识到光明和智慧遍布整个世界,而自己却局限于狭小的封建九州之内。他认为一旦这种观念和追求形成,就会传播开来,通达于世。诗中提到竿木常自随,表示他随身携带着行走的工具,暗示他不愿停留在狭小的九州,而是希望扩展自己的眼界。接着,他引用了老子和西周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追求的敬仰和向往。最后,他提到不遇到关尹的欢喜,表示他追寻智慧的足迹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努力和寻求机遇。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身追求的思考和对古人智慧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开拓视野、追求智慧和超越封建束缚的渴望。它展现了诗人的思想触角和对自由思考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追求学问和超越传统的风潮。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十一首》

    天畏遐福,允彰父慈。维昔旷典,我能举之。徐尔陟降,敬尔威备。申锡无疆,永言保之。

  • 《挽姚君二首》

    处心心无愧,持身德有常。施恩周里闬,植福遍僧坊。入户书盈室,开樽客满堂。清芬传后叶,看取桂枝芳。

  • 《旬日公事颇简喜而有赋》

    社近楼台昼已长,丰年颇减簿书忙。雨催树绿吹箫陌,日射尘红击鞠场。农事渐兴初浸种,吏衙早退独焚香。晚来别有欢然处,检教儿书又一箱。

  • 《长相思(高调)》

    夜色澄明。天街如水,风力微冷帘旌。幽期再偶,坐久相看才喜,欲叹还惊。醉眼重醒。映雕阑修竹,共数流萤。细语轻盈。侭银台、挂蜡潜听。自初识伊来,便惜妖娆艳质,美眄柔情。桃溪换世,鸾驭凌空,有愿须成。游丝荡絮,任轻狂、相逐牵萦。但连环不解,流水长东,难负深盟。

  • 《月下杲饮七首》

    酒边无物伴长瓶,一颗新莲一段冰。月下不风终是爽,烛光何罪也堪憎。

  • 《早春》

    良夜岁应足,严风为变春。遍回寒作暖,通改旧成新。秀树因馨雨,融冰雨泛蘋.韶光不偏党,积渐煦疲民。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