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
攀条揽柔荑,回首惊脱叶。
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
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
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
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次韵子瞻系御史狱赋狱中榆槐竹柏 槐》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
攀条揽柔荑,回首惊脱叶。
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
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
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
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生命的变迁和永恒循环的主题,以自然界中的植物为象征,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和世事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中运用了槐树作为意象,描绘了槐树在四季更迭中生长衰退的景象。槐树在夏季的绿荫最为浓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树叶逐渐凋落,只剩下坚实的果荚。这种景象象征着人类的兴盛与衰败,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转。
接着,诗中提到了一片林木的荒芜,用“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来形容。这里的林木荒芜表达了人事无常、世事变迁的主题,即使曾经繁茂的林木也会枯萎凋零,寓意人生的无常和世间的无常。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诗人认为,草木的生命并不值得过多的关注,因为它们只是自然界中微不足道的存在。然而,诗人通过“盈虚视新月”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关注和思考,认为人们应该着眼于更广阔的视野,超越个人的得失,以更高的境界来看待世事。
最后两句“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表达了在枯萎的背后,生命的希望依然存在。微弱的阳光从地下升起,象征着生命的重生和希望的继续。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肯定,认为生命具有不灭的力量,即使在逆境中也能绽放生机。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植物的生长衰退、世事变迁和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循环的思考,以及对生命力和希望的肯定。诗人通过自然界中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深邃思考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引发读者对生命和世事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