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阑钟虡欲移轩,香雾犹残金博山。
明月飞来松岭外,游人散落马蹄间。
城严画鼓初传角,路暗山花自落鬟。
清境暂时都不见,夜深人尽始来还。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次韵子瞻有美堂夜归》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饮阑钟虡欲移轩,
香雾犹残金博山。
明月飞来松岭外,
游人散落马蹄间。
城严画鼓初传角,
路暗山花自落鬟。
清境暂时都不见,
夜深人尽始来还。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归途中的景象。诗人在酒楼饮酒,钟声敲响,他心情略显不舍,想离开这美好的地方。金博山的香雾还残留,明亮的月光从松林中飞来,游人散落在马蹄声中。城市的严肃气氛初次传来了画鼓的声音,路上黑暗中山花自然凋零。清幽的景色暂时无处可见,直到深夜,人们才开始归来。
赏析:
这首诗词以夜晚的归途为背景,通过描绘景物和氛围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给人以美感和思考的空间。
诗的开头,诗人在酒楼饮酒,钟声响起,表现出他在美好环境中的舒适和欢愉。然而,诗人也隐含着离别的情感,他渴望离开这里。金博山的香雾仍然弥漫,给人一种神秘而诱人的感觉。
接着,诗人描绘了明亮的月光从松林中飞来,增添了一丝宁静和清新的氛围。游人散落在马蹄声中,突出了夜晚的寂静和孤独。
诗的后半部分,城市的严肃气氛初次传来了画鼓的声音,路上黑暗中山花自然凋零。这里表现出城市的喧嚣和繁忙,与前半部分的宁静形成对比。清幽的景色消失不见,夜深人尽才开始回来,给人以一种渐入深夜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诗人离开美好的环境,展示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夜晚的归途中,描绘了寂静和孤独;城市的喧嚣与前半部分的宁静形成对比,给人以思考。整首诗以诗人的感受为中心,通过景物的描绘,表现出对人生和环境的感悟。
南风盛事昔无闻,乃祖词场笔有神。一榜豪英收几士,同年伯仲看三人。今君科第欲惊世,他日文章当致身。意惬归来能访我,亦令宗派倚生春。
有位方忧失,无家岂念归。贤愚竟谁得?今昨两皆非。世事无长算,人情忽骇机。细思如意处,惟有钓鱼矶。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阻陪称寿席,想见醉芳樽。嘉庆宜图画,簪绅遍子孙。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从龙浴日仰光辉,万里鲸涛扈六飞。晋国曾闻四蛇宇,周家亲睹一戎衣。东巡王气随天仗,西狩麟经在紫微。江海孤臣孝忠志,大恩未报重嘘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