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光长老有大竹,肯为东坡斫两竿。
可是孟郊家具少,请师分我碧琅玕。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从和山聪上人觅竹》是宋代诗人艾性夫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写和山聪上人寻找竹子的故事,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心灵的追求。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龙光长老有大竹,
肯为东坡斫两竿。
可是孟郊家具少,
请师分我碧琅玕。
诗意:
这首诗词主要描写了和山聪上人与龙光长老的一段对话,龙光长老拥有一株高大的竹子,但他愿意为东坡创作两支竹竿,以满足东坡的需要。然而,孟郊的家具却很简陋,无法与东坡相比。因此,和山聪上人请求龙光长老将竹子分给他,作为对孟郊的补偿。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艾性夫对自然之美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帮助的思考。首先,诗中描绘了龙光长老拥有一株大竹子的情景,这表达了自然界的壮丽和生机。其次,龙光长老愿意为东坡斫竹,展现了他的慷慨和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与帮助。然而,诗中提到孟郊家具少,这暗示了孟郊的生活贫困和物质匮乏,与东坡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和山聪上人请求龙光长老将竹子分给自己,以分担孟郊的困境,体现了作者对孟郊的同情和关怀。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对话,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思考。这种探讨和反思使得这首诗词具有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癃疲安问起沉痾,天柱摧倾唤奈何。远去曾逢龙种泣,德衰犹接凤兮歌。典坟堆案元精合,海水添潮老泪多。稍欲从公恭睡味,一毡番市恋盘阿。
不忍骤开还骤落,殷勤含蕊待君来。
莺老花残,春事已过。明眼衲僧,多是蹉过。楝花信风,不肯放过。万户千门,一时俱过。筑著磕著,是谁之过。转换不得,也要验过。
别袂无多日,愁肠已屡回。未便新舍稳,先喜故人来。忧国空千虑,忘怀但一杯。相看情意好,归辔不须催。
妙手何人为写真。只难传处是精神。一枝占断洛城春。暮雨不堪巫峡梦,西风莫障瘐公尘。扁舟湖海要诗人。
一身兼抱百忧虞,忽忽如狂久废书。畴昔心期俱丧勇,此来腰疾更悉虚。久闻阳羡安家好,自度渊明与世疏。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