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答伯庸》

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
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为饿夫。

作者介绍

冯京(一○二一~一○九四),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说咸宁(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六六)。通判荆南军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试知制诰。岳父富弼当政,避嫌出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爲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出知太原府。神宗立,復爲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熙宁三年(一○七○),擢枢密副使(同上书卷二一三)。四年,进参知政事。因数论新法,出知亳州,歷渭州、成都府、河阳府。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改镇彰德。晚年爲中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卒,年七十四。謚文简。有《灊山集》(《鹤林玉露》乙编卷四),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六《冯文简公京传》。《宋史》卷三一七有传。今录诗七首。

作品评述

《答伯庸》是宋代文学家冯京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孔子的文化遍布天下,
孔子的道德也遍布天下。
掌握其文化的人成为官员和贵族,
掌握其道德的人过着贫苦的生活。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孔子和其思想的赞美,以及对孔子文化和道德的价值的反思。孔子的文化和道德被描述为遍及天下,意味着其影响之广泛和深远。诗人通过对孔子文化的掌握与道德的追求的对比,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念,即文化的掌握能够带来地位和权力,而道德的追求则可能导致物质上的困苦。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明确的语言,传达了对孔子文化与道德的不同解读和评价。首句以孔子的文化遍布天下为开头,突出了孔子思想的广泛影响力。接着,诗人通过对文化与道德的对比,暗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平现象。得其文者成为公卿徒,表示掌握孔子文化的人能够获得高官厚禄。然而,得其道者却只能是贫苦的饿夫,强调了追求道德的人可能会遭受物质上的困苦。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使得这首诗词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思考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孔子文化与道德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权力与物质的同时,也应当注重道德与人格的培养,实现内外兼修的全面发展。同时,这首诗词也在某种程度上呼吁社会关注和尊重道德价值,以实现更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 《春怨》

    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

  • 《早秋诸友真率相聚》

    白帝如今已有权,骄阳退壁渐凉天。兑支一霎风来享,供送三更月与眠。山水秋来浑是画,宾朋酒后总成仙。暗蛩弹镊知何处,远树长川忽眇锦。

  • 《挽赵秋晓》

    已矣嗟麟趾,青衫正少年。才优合芸阁,时异倏桑田。雨散伤同辈,风流瘗九原。何当刍一束,挥洁玉人前。

  • 《哀若渠》

    阙地起九原,弥天戢一棺。不图竟哭子,恶耗摧肺肝。不信事难许,欲信心未甘。子寿讵止此,止此宁天悭。赴死轨独短,熟视不能拦。修促事切身,自主乃地权。亦思与命抗,时至行帖然。徒令后死者,叩天讼其冤。

  • 《尝惠山泉》

    吴楚千万山,山泉莫知数。其以甘味传,几何若饴露。大禹书不载,陆生品尝著。昔唯庐谷亚,久与茶经附。相袭好事人,砂缾和月注。持参万钱鼎,岂足调羹助,彼哉一勺微,唐突为霖澍。疏浓既不同,物用诚有处。空林癯面僧,安比侯王趣。

  • 《风花》

    海棠桃李雨中空,更著清明两日风。风似病癫无藉在,花如中酒不惺松。身行楚峤远更远,家寄秦淮东复东。道是残红何足惜,後来并恐没残红。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