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风一息到山西,欹侧村花不自持。
际晚甘霖如倒峡,今年香雪可翻匙。
绿秧蘸脚元非揠,白水齐腰不恨迟。
浪说随车夸故事,但知忧国愿无饥。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大风雷雨》是宋代袁说友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场猛烈的风雨来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期盼和对国家安宁的忧虑。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大风雷雨
雷声和狂风一起来到山西,
倾斜的村花无法坚持。
夜晚的甘霖如同倾泻的峡谷,
今年的香雪可翻动锁匙。
秧苗浸泡在水中并非揠拔,
白色的水涌过腰间毫不遗憾。
浪花说着随行车的故事,
只知道忧国的愿望绝不饥饿。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大风雷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农业丰收的期待。诗中的大风雷雨象征着自然界的力量和威严,山西的村花因为狂风摧残而欹侧不挺,这形象揭示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诗词中提到的甘霖和香雪则象征着丰收和美好的未来。甘霖指的是夜晚的雨水,如同倾泻的峡谷般丰沛,预示着农作物的滋润和丰收的希望。香雪表示今年的雪将香飘四溢,暗示着农田即将蓬勃发展,农民们将有丰盈的收获。
诗中还描述了水流浸泡秧苗的情景,说明农民们的耕作不辞劳苦,努力栽种着庄稼,期待着丰收的到来。白水齐腰的描写表达了水势的强大和农民们对水的掌控能力。
最后两句“浪说随车夸故事,但知忧国愿无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宁的忧虑和对国家繁荣的期望。作者希望国家能够免受战乱和灾难的困扰,人民生活安定,充满幸福和富裕。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对国家的关心,这首诗词展现了袁说友对乡村生活和国家前景的思考和情感。
秋风清,秋月白,秋水共长天一色。不是心外境,亦非目前法。可中一见便知归,平步广寒攀桂枝。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我鬓忽已白,君颜非复朱。花前一杯酒,不乐复何如?暮看枝上花,已觉不如早,富贵当及时,吾辈奈何老!我歌君起舞,竟日为君留。安知花无情,不解替人愁。长安二三月,花满上林中。祝君早得意,归辔听璁珑。
垂垂白发老相催,末路崎岖毂又推。万里备更霜雪苦,十年重入瘴乡来。休思往事骖鸾去,恍类前身化鹤回。行尽潇湘春林脉脉,故人惟有道边梅。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终日擘桃穰,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五更催发船无限,及此风收浪不生。何事渔舟亦争进,始知为利总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