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金涂丈六仙,庄严法界想西天。
自因僧净镌空像,谁说秦皇缆海船。
全体未知何日现,半生且坐此山禅。
石头照水无尘土,饱听钟声杂管弦。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爲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着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 董嗣杲词,一至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庐山集》爲底本,第六卷以《四库全书·英溪集》爲底本,七、八两卷以清光绪丁氏嘉惠堂刊《西湖百咏》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从《诗渊》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九卷,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诗编爲第十卷。
《大佛头》是宋代董嗣杲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描绘佛像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禅宗修行的向往。以下是《大佛头》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大佛头》的中文译文:
不是金涂丈六仙,
庄严法界想西天。
自因僧净镌空像,
谁说秦皇缆海船。
全体未知何日现,
半生且坐此山禅。
石头照水无尘土,
饱听钟声杂管弦。
诗意和赏析:
《大佛头》通过描绘佛像,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禅宗修行的向往。诗中描绘的佛像高大庄严,超越了尘世的尺度,象征着法界的无边无际,引领人们想象着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作者认为这座佛像是由僧人净空精心雕刻而成,使人联想到佛陀的形象,而与佛陀有关的故事中,秦始皇曾传说曾缚船以寻求长生不老之法。这样的对比使人们思考人类对生命和永恒的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以“全体未知何日现,半生且坐此山禅”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许和对修行的坚持。作者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能够领悟佛法的智慧,但这个时刻何时到来却是未知的。在等待的过程中,作者选择了坐在这座山上修行禅定,经历了半生的岁月。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修行的执着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同时也传递出对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需要耐心和坚持的寄托。
最后两句“石头照水无尘土,饱听钟声杂管弦”,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修行的境界。作者以山中的石头映照水面没有尘土的干净清澈,以及钟声与管弦乐器的和谐共鸣,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这些景物和声音的描绘,传递出修行者在禅定中体验到的宁静和喜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境界的向往。
通过描绘佛像和山中景物,董嗣杲在《大佛头》中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禅宗修行的向往。诗中融入了对人生意义和修行境界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心灵净化和超脱的追求。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宏大的主题,给人以美感和思索的空间。
秋云卷尽见晴空,瘦耸西湖千万峰。水鸟树林南宕寺,老胡曾未到其中。
石影横临水。山云半绕峯。遥想山中店。悬知春酒浓。
为笑江南种稻时,露蝉鸣后雨霏霏。莲盆积润分畦小,藻井垂阴擢秀稀。得地又生金象界,结根仍对水田衣。支公尚有三吴思,更使幽人忆钓矶。
河洛图书排纸上,乾坤爻象只胸中。烦君细算乘除数,吾道何时可变通。
汶溪新制小茅堂,也种山楸间水杨。舍近鸡豚还共食,春来鱼鸟自相忘。松阴客去书连屋,花底莺啼酒满床。却忆东华联辔出,午门霜月漏声长。
潮水迟朝渡,湖村竟日留。肯从沽酒饮,故作挟书游。得句因题壁,逢人问买州。双凫应不远,知道客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