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僧房暖,林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
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
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
周敦颐(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歷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爲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謚元公,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爲底本,校以清干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大林寺》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三月僧房暖,
林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
人在半空行。
水色云含白,
禽声谷应清。
天风拂襟袂,
缥缈觉身轻。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里,周敦颐身处大林寺中的景象。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盎然,以及自然界的美妙景色和宁静。诗中的景物和意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来,传达出一种宁静、舒适和超凡的感觉。
赏析:
诗的开篇,“三月僧房暖”,给人以温馨宜人的感觉,春日阳光照耀下的僧房温暖宜人。接着,“林花互照明”,描绘了林中的花朵相互辉映的美景,表达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美丽。下文描述了一条弯曲的小路盘旋而上,“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给人一种登高远望的感觉,仿佛人在半空中行走,与天空和大地相连。这种超凡的感受与佛教思想中追求心灵超脱的境界相呼应。
接下来,“水色云含白”,描述了天空中的云彩像水一样纯净,白云融入蓝天,给人以宁静和悠远之感。同时,“禽声谷应清”,传达出山谷中鸟儿的鸣叫声清脆悦耳,与大自然和谐共鸣。最后两句,“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描绘了天风轻拂衣袂的感受,以及一种身心轻松的感觉,似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身体和灵魂都得到了解放。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春日景象,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心灵的超越,寄托了作者对宁静、超然和自由境界的追求。这首诗词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敦颐以独特的诗意表达方式传达了他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春早秋初昼夜长,可怜天气好年光。和风细动帘帷暖,清露微凝枕簟凉。窗下晓眠初减被,池边晚坐乍移床。闲从蕙草侵阶绿,静任槐花满地黄。理曲管弦闻后院,熨衣灯火映深房。四时新景何人别,遥忆多情李侍郎。
宴坐萧斋不作劳,谓予何事走蓬蒿。从容试问今年几,手植黄杨三丈高。
东风归林园,云日叆春事。静观化道伸,良感幽贞利。烟芳生暮愁,晴思起新思。有酒谁见同,恻恻夜亡寐。
投分讵云稀,会心谅亡几。从君澹何奇,与我凛独至。相逢情若忘,每别怀不已。偶因新凉篇,令予懦全起。藉草分涧芳,陟巘共石髓。松阴俯逝波,不徐亦不駃。平生还山约,终食能忘此。可怜各异县,千里复三倍。他日寄相思,百书那写意。从今可相疏,却叹日为岁。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三世如来共所宣,至今不断少人传。塞鸿非是人惊起,风击芦鸣写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