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歷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歷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復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爲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干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大暑》是宋代诗人曾几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红日何时落,清风无处寻。
拿经书当枕头,瓜李随波沉。
兰若依然安静,茅屋深得真。
炎热如此酷,更可惜阴影稀。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大暑时节的景象。红日高悬天空,炎热难耐,清风难得一见。诗人把经书当作枕头,却无法入眠,瓜李随波漂浮沉沉。诗中的兰若花依然静谧,茅屋深深,但炎热的蒸汽却无处可逃,诗人感叹这样的天气,更加珍惜罕见的阴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夏季大暑的炎热和干燥。诗人通过对红日、清风、经书、瓜李、兰若、茅屋和炎热的描绘,展现了夏季的特征和气息。红日高挂天空,象征着酷热的太阳;清风无处寻觅,暗示了大暑时节的干燥和闷热;经书被拿来当作枕头,折射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清凉的渴望;瓜李漂浮沉沉,揭示了夏季丰收的果实;而兰若花依然安静,茅屋深得真,凸显了宁静和清凉的场景。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炎热天气的不满,希望更多的阴凉之地能够存在。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寥寥数语,勾勒出大暑时节的气象和人们的感受,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对生活的思考。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清凉和宁静的向往,以及对阳光和炎热的厌倦。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约的表达方式,传递了对炎热夏季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对舒适生活的追求。
猗猗元自直,落落不须扶。密节风吹展,清阴月共铺。丛长傲霜雪,根瘦耻泥涂。更种愁无地,应须煎碧芦。
诸佛降生,鼻直眼横。打与狗吃,据令而行。汉通正法眼,日午打三更。
不知何世界,有处似南朝。石路无人扫,松门被火烧。断幡犹挂刹,故板尚支桥。数卷残经在,多年字欲销。
针劄不入婆须密,正念何劳多气力。往劫亲献如来座,襄王国裹逢知识。
烂然铁画间钩银,越薄苏膏挥洒频。谁与钟王传妙诀,我知颜柳是前身。大书燕喜娱亲扁,俯念乌慈反哺仁。因甚衡茅光彻夜,烛围十丈许分邻。
颍上风烟天地回,颍亭孤赏亦悠哉。春风碧水双鸥静,落日青山万马来。胜概消沉几今昔?中年登览足悲哀。远游拟续骚人赋,所惜忽忽无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