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承旧相,国体继皇姑。
定策从中禁,传声震海隅。
春风开闭蛰,朝露湿焦枯。
万里生还客,冠缨泪雨濡。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大行皇太后挽词二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第一首:
家风承旧相,
尊重祖先的家庭风范代代相承,
国体继皇姑。
继承并发扬皇姑所奠定的国家制度。
定策从中禁,
定策从中制定禁令,
传声震海隅。
传达声音震动到海角天涯。
春风开闭蛰,
春风吹拂开启沉睡的昆虫,
朝露湿焦枯。
朝露滋润焦枯的植物。
万里生还客,
千里迢迢归来的客人,
冠缨泪雨濡。
头上冠缨湿透了泪雨。
第二首:
皇宫落日辉,
皇宫失去光辉,
国殇兰亭晦。
国家的兴衰与兰亭晦暗相呼应。
御笔书金砚,
御笔书写金色的砚台,
宫漏绝银灰。
宫廷的漏壶停止了银色的滴落。
万里黄河浊,
黄河泥沙混浊千里,
山河尽铜柱。
山河之间尽是铜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辙写给大行皇太后的挽词,表达了对皇太后的哀悼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词通过家风、国体、定策等词语,展示了苏辙对皇太后在家庭和国家方面的杰出贡献的赞美。同时,诗中也融入了自然景物的描写,以春风、朝露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皇太后离世的悲痛之情。最后两句则以黄河浊、山河铜柱的形象,象征国家的动荡和沉寂。整首诗词通过对家国的描写和抒发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皇太后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既是对皇太后的悼念,也是对家国的思考和关切,通过精练的词语和形象的描绘,展示了苏辙才华横溢的写作能力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
明日重阳今日归,布帆丝雨望霏霏。行过鹤渚知堪住,家在龙沙意有违。
舞困歌慵酒梦迟,小栏舒腕转腰时。落花垂柳娇无力,都送春愁上两眉。
忽忽弄明珠,纷纷拥塞酥。都忘春老大,复作冷工夫。甲拆迟先达,芳菲约后图。兴来还兴尽,呵手复须臾。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归帆 一作:征帆)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
放行把住谩周遮,一段风流出当家。不是当年漆桶破,争能撒土又抛沙。
千峰围古寺,深处敞楼台。景异寻常处,人须特达来。松杉寒更茂,岚霭昼还开。欲续丰碑语,含毫恨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