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然车马不闻音,行路艰危已备更。
求舍问田真得计,临流据石有余清。
江山满目开新卷,韦杜诸人得细评。
闲处著身容我老,忙中见记识君情。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答颜生见寄》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车马行驶无声音,
路途崎岖已做好准备。
寻找居所与农田,真正得到了计策,
靠岸坐在石头上,清澈之余。
江山尽收眼底,展开新的篇章,
韦、杜等文人们给予细致评价。
宁静之处展现我年老的容颜,
在忙碌中见到你对知识的热情。
诗意:
《答颜生见寄》这首诗词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诗中描述了车马行驶时无声无息的场景,暗示着作者对世俗喧嚣的超越和内心的宁静。行路的艰险使作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准备和对未来的信心。通过求索和努力,他找到了理想的居所和农田,得到了成功的计策。诗中的江山景色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卷,同时也引发了韦、杜等文人的细腻评价,展现了作者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认可。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宁静的环境中展示老去的容颜,同时在忙碌之中感受到了与颇有见识的友人的深情交流。
赏析:
《答颜生见寄》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受。通过描绘车马行驶无声的场景,诗人传递出对世俗喧嚣的超脱,展现了内心的宁静和远离尘嚣的态度。行路的艰险使作者更加坚定自己的准备和信心,表现出不畏困难、坚持追求的精神。诗中的求舍问田和临流据石表达了对稳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向往,体现了对安定与清澈的追求。
江山满目开新卷,揭示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对社会进步的希望。韦、杜等文人对他的作品给予细致评价,显示了作者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受到的认可,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影响力。
最后,作者在宁静之处展现自己的老去容颜,表达了对岁月流转的接纳和对人生阅历的积极态度。忙中见记识君情,表明作者在忙碌的生活中仍然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交流的热情。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质朴的形象展示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抒发了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它引发读者对内心世界的思考,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宁静与美好。
岸树枝枝瘦,汀芜节节枯。云留雪也且,风与屋相呼。一老冻欲死,群仙知也无。更缘诗作祟,病骨转清臞。
碧幢仁施合洪钧,桂树林前倍得春。莫恋此时好风景,磻溪不是钓渔人。
幕府山头对碧天,英英群彦满樽前。共扶元气回阳九,各放光明照大干。短李迂辛杂嘲谑,箕张牛奋总安便。独怜何逊今漂泊,望断寒云暮霭边。
丹青台殿起层层,玉砌雕闹取次登。禁近恩波蒙葬地,内家香火傍掸灯。丰碑巨刻书元宰,碧海红尘问老僧。礼罢空王三叹息,自穿萝径拄孤藤。
平池秋水雨来深,无数红妆出岸阴。翠幕深藏知有意,白鸥相见本无心。
晓风山郭雁飞初,霜拂回塘水榭虚。鼓角清明如战垒,梧桐摇落似贫居。青门远忆中人产,白首闲看太史书。城下秋江寒见底,宾筵莫讶食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