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乡闾恨少逢,多因游宦得从容。
他年傥过鸣珂里,只恐飞翰不许从。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答赵尉》是宋代诗人陈宓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亲友的思念之情和对游历宦途的心境的描绘。
诗意:
《答赵尉》这首诗的诗意可以总结为两个主题:离别亲友和游历宦途。首先,诗人表达了因为离乡背井而导致与亲友少有相聚的遗憾之情。其次,诗人提及自己在游历宦途中获得了从容自在的境地,但他也担心在未来的岁月里,可能无法再次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心境。通过描绘离别亲友和游历宦途,诗人展示了对人与家乡的深深眷恋。在离乡的过程中,他通过游历宦途获得了从容自在的心境,但他也担心未来可能会失去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表达了诗人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深情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思考和情感的流露。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诗人个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对离别亲友和游历宦途的描绘,表达了思念之情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这种真挚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在宋代诗词中独具特色,并让读者产生共鸣。
志欲商伊学欲颜,寻师梦绕五湖间。不违誓至仁三月,亲炙宁辞雪万山。流海浪浮蜗战角,排云应许豹窥斑。还丹知换尘凡骨,趁得先生未出关。
天无四壁。底用量江尺五代樊若水为太祖量江于此。徒把乾坤分裂,谁与帝、扶民厄。几年樊圃缺。耳风腔转笛三十年前,江南笛声有哭襄阳调。此日双蛾空蹙,依然也,暮山碧。
梅花买到满楼香,但笑吾家节是常。雨冻不应无雪冻。肩疮更复有头疮。桃符爆竹年将近,绣线书帷日渐长。三岁岭南江左路,岂知八十客钱塘。
生死悲欢地,长嗟付短吟。北门晨鹊趁,西甸晚鸦寻。三品官名重,千年墓色深。广东正思忆,泪激海潮音。
青松下,珊珊遍地谁知价。无限聪明只道空,问说真空没命怕。
圣母有子,重光类社。圣皇事母,感极天人。百辟在庭,九备具陈。礼容之盛,万国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