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筒小费名田课,昌歜多浮乐圣杯。
笑倩艾人看外户,北窗深处咏归来。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编类高宗圣政所兼勅令所检讨官。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着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爲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代儿童作端午贴门诗三首》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黍筒小费名田课,
昌歜多浮乐圣杯。
笑倩艾人看外户,
北窗深处咏归来。
中文译文:
黍筒小费名田课,
玲珑的竹筒里盛满黍米,
象征着尊贵的土地。
昌歜多浮乐圣杯。
端午节的钟声清脆悦耳,
欢乐的氛围弥漫在圣杯中。
笑倩艾人看外户,
童子们在门外嬉笑打闹,
愉快地观看着。
北窗深处咏归来。
北边的窗户深深地倚在墙角,
从那里传来欢乐的归程之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范成大为代表儿童写的端午节诗歌。诗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端午节的欢乐氛围和儿童们的活泼可爱。黍筒象征着丰收的农田,代表着富饶和尊贵的土地,体现了农耕文化中对丰收的向往和祝福。昌歜多浮乐圣杯,描述了端午节钟声的悦耳动人,以及欢乐的气氛充盈在圣杯之中。笑倩艾人看外户,表现了孩子们在端午节玩耍、观看龙舟比赛的愉快场景。北窗深处咏归来,描绘了北边窗户深深地倚在墙角,从那里传来归程的欢乐之歌,意味着端午节的活动即将结束,孩子们将带着欢笑和欢乐回家。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端午节的热闹场景和儿童的天真快乐,展现了作者对节日的喜爱和对儿童的关怀。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欢乐氛围和儿童的快乐心情,同时也启发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我家有翦刀,人云鬼国铁。裁罗裁绮无钝时,用来三年一股折。南中匠人淳用钢,再令盘屈随手伤。改锻割飞二刀子,色迎霁雪锋含霜。两条神物秋冰薄,刃淬初蟾鞘金错。越戟吴钩不足夸,斩犀切玉应怀怍。日试曾磨汉水边,掌中恄栗声冷然。神惊魄悸却收得,刃头已吐微微烟。刀乎刀乎
铨法如毛动见绳,通班岁许几人登。铜章未有路能脱,鹤发不无机可乘。长策报君簪祓忌,短檠忘本简编憎。相期循吏传中事,循吏传中无所称。
山鸡舞破半岩云,菱叶开残野水春。应笑武都山下土,枉教明月殉佳人。
陶公八十日,解组归山阿。觉今若不早,我日十倍过。开涂划荆棘,斧缺且无柯。赖尔东林社,招我南山歌。回视有漏因,已梧影与魔。有求不补失,无亏所成多。坐断前后际,不须辩维摩。
嫩黄初上远林端。饯征鞍。驻江干。满袖春风,乔木旧衣冠。怎么禁持离别恨,倾浊酒,助清欢。夫君家世几*鸾。珥貂蝉。侍金銮。莞库而今,谁着屈微官。鹏翼垂天聊税驾,抟九万,看他年。
攫金不见人,士以贪自欺。玉壶有清冰,皎皎不受缁。畏义如畏刑,律己吾所师。一尉百僚底,三岁袖手归。鄙夫颡有泚,行李惟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