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张旃过相时,相人争睹汉官仪。
未能劖刻燕然石,不忍摩挲书锦碑。
慷慨欲平千载恨,经营已叹十年迟。
要令阅古诗篇伟,好读车攻复古诗。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復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崑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有《龙洲道人集》十五卷。事见元殷奎《復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明万历《崑山志》卷三。 刘过诗,以原八千卷楼藏明嘉靖刊《龙洲道人诗集》(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洲集》(简称四库本)、《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汲古阁影宋抄本《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龙洲道人集》(简称六十家集)文字与《江湖小集》基本相似,酌予出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代寿韩平原》这首诗词是宋代刘过创作的,诗中表达了对历史名人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曾经有一位名叫张旃的人,他经过相国的府邸时,众人争相观看他身上的汉朝官员的礼仪。我未能亲眼见证他的风采,却不忍心去触摸他雕刻在燕然石上的形象,也不忍心去抚摩他刻在锦碑上的文字。我感慨万分,希望能够消除千载的遗憾,但经营已经晚了十年。我希望能够读到伟大的古代诗篇,好像阅读战车攻城的古代诗篇一样。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名人张旃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渴望。作者感叹自己无法亲眼见证张旃的风采,无法触摸他的雕刻和文字,对此感到非常遗憾。然而,作者也希望通过阅读古代伟大的诗篇来体验那种激动人心、豪情万丈的战车攻城之感。
赏析:
这首诗以略带惋惜和激动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名人和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诗中的"相人争睹汉官仪"描绘了张旃被人们争相围观的场景,突显了他的崇高地位。而作者自己无法亲眼见证和触摸这些历史遗迹,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之情。然而,作者并未沉溺于遗憾之中,而是希望通过阅读古代诗篇来弥补遗憾,感受历史的伟大和壮丽。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崇尚和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时光流转和无法追溯的遗憾的思考。
龙蟠虎踞,今古帝王州。水如淮,山似洛,凤来游。五云浮。宇宙无终极,千载恨,六朝事,同一梦休。更莫问间愁。风景悠悠。得似青溪曲,著我扁舟。对残烟衰草,满目是清秋。白鹭汀洲。夕阳收。黄旗紫盖,中兴运,钟王气,护金瓯。驻游跸,开行殿,夹朱楼。送华辀。万里长江险,
从此与君别,临行更一倾。纵令愁作海,谁送酒如渑。已悟兴亡理,空留物我情。不知陶靖节,何物了平生。
不是檐声不放眠,只将愁思压衰年。道他滴沥浑无赖,不到侯门舞袖边。
可怜杜门久,不觉杜门非。床锐日日销,髀肉年年肥。眼暗书罢读,肺病酒亦稀。经年客不至,不冠仍不衣。视听了不昧,色声久已微。终然浑为一,谁言我无归。
群峰峨峨冲北极,一水如帘泻层碧。岳神自古不许卷,留在眼前蒙怪石。彩霞倒影朝为缘,缺月遥挂当幽夕。蜚惟只助小山景,却入民田作膏泽。
花落亭亭素脸开,忍寒刚欲背春来。已迷江令琼花树,更傍周王璧水台。楚馆娇云愁梦断,洛廛香雪待风回。一枝寄远真何益,费尽南朝陆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