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声名动冕旒,渊源家学自梁丘。
谁知雨化青衿日,最解风驰紫塞秋。
幕府石洪嗟不作,河阳潘岳竟成要。
雁行无复云边讯,愁绝萱堂正白头。
陈耆卿(一一八○~一二三六),字寿老,号篔窗,临海(今属浙江)人。从叶适学。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进士(《嘉定赤城志》卷三三),时年三十五。十一年,爲青田簿,十三年,改庆元府教授。歷舒州教授(《水心文集》卷二五《陈处士姚夫人墓志铭》)。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除秘书省正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累迁着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官终国子司业(《赤城诗集》卷二)。三年卒(《全宋词》)。有《篔窗集》初集三十卷、续集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卷,其中诗一卷。另纂有《嘉定赤城志》四十卷。事见本集自序及有关诗文。 陈耆卿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篔窗集》爲底本,酌校有关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代挽何知县二首》是宋代诗人陈耆卿所作的两首诗,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第一首:
声名动冕旒,
渊源家学自梁丘。
谁知雨化青衿日,
最解风驰紫塞秋。
中文译文:
声名在朝廷中很有名气,
源远流长的家学传自梁丘。
谁知道雨化作了青衣官员的一天,
最适合驰骋在紫色边塞的秋天。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代挽的形式表达了对知县的哀悼之情。诗人首先提到了知县的声名在朝廷中很有影响力,他的渊源和家学源自梁丘,显示出他的学识和背景。然而,诗人接着表达了对知县英年早逝的痛惜之情。诗中提到,谁知道雨天变成了知县的丧服,意味着知县已经去世。最后两句提到知县逝去后的景象,他再也不能驰骋在紫色的边塞,雁行和云边的联系已经断绝,愁绝的萱堂中只剩下白发苍苍的知县。
这首诗通过对知县的赞扬和哀悼,表达了诗人对英才早逝的惋惜之情,以及时光流转、人事如梦的主题。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知县的命运相对照,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给人以思索和回味。
第二首:
幕府石洪嗟不作,
河阳潘岳竟成要。
雁行无复云边讯,
愁绝萱堂正白头。
中文译文:
幕府的石洪可惜没有作为,
河阳的潘岳竟然成了要人。
雁行已不再传达云边的消息,
愁绝的萱堂中只剩下白发苍苍的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继续表达了对英才早逝的哀悼之情,以及时光流转的主题。诗人提到幕府的石洪和河阳的潘岳,暗示他们都是有才华的人物,但命运却不尽如人意。石洪没有发挥所长,没有成为幕府的重要人物;而潘岳虽然有才华,但也只是默默无闻地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要人。
诗中提到雁行已不再传达云边的消息,意味着这两位有才华的人已经离世,再也无法向外界传递信息。最后两句再次提到愁绝的萱堂中只剩下白发苍苍的人,强调了岁月的流转和人事的无常。
整首诗以短小的篇幅传递了对英才逝去的哀伤,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游移。诗人通过对比幕府和要人的命运,反映了社会中人才被埋没和命运无常的现实,给人以深思。同时,诗歌运用了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情感更加凝练和直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云四敛,太清楼、极目一天秋色。明月飞来云雾尽,城郭山川历历。良夜悠悠,西风袅袅,银汉冰轮侧。云霓三弄,广寒宫殿长笛。偏照紫府瑶台,香笼玉座,翠霭迷南北。天上人间凝望处,应有乘风归客。露滴金盘,凉生玉宇,满地新霜白。壶中清赏,画檐高挂虚碧。
吾家笛竹簟,旧物最所惜。当年楚山秋,林下千金得。寒光不染著,敻与尘泥隔。落日照江波,依稀比颜色。
故人书信越褒斜,新意虽多旧约赊。皆就一麾先去国,共谋三径未还家,荆巫夜隔巴西月,鄢郢春连汉上花。半月离居犹怅望,可堪垂白各天涯。
春梦惊回谢氏塘。箧中消尽旧家香。休文多病怯秋光。空对金盘承瑞露,竟无玉杵碎玄霜。醉魂飞度月宫凉。
忆昨屡过丛桂坊,诵诗说赋声琅琅。飘流倏忽岁几换,邂逅分携天一方。治状如君行且召,赋归于我策为良。一篙清涨百滩没,愧此萧然鸥鹭行。
胶投漆,水和乳,一卷一舒,全宾全主。谁言不落青黄,就中要人道取。谁道取,分付镬汤,熟蒸烂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