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随馹使上长安,非到中途意便阑。
为念征夫行旅苦,与生满舌绕牙酸。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歷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爲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爲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道边梅》是宋代诗人曾丰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看到道旁的梅花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慨。
译文:
旅途中的梅花,引我驻足停留。
未到目的地,心已消沉。
思念征途上辛苦的行旅,
嘴中满是苦涩的味道。
诗意和赏析:
《道边梅》通过诗人旅途中的一瞥,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一开始,诗人本意只是搭乘马车去长安,但在半途中,诗人被道旁的梅花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停下来。这种停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停顿,更是内心上的停驻。
诗人看到梅花,不禁让他想起了那些艰辛的征途和行旅,心中充满了对征夫们的思念和关切。征夫们在路途中所经历的辛苦与困苦,使诗人内心感到沉重和痛楚。诗中提到的满口苦涩,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味道,更是诗人对征途艰辛的真实感受的象征。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征夫们辛劳的思念之情,也展示了在平凡事物中找到动人的美的能力。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于生活中不易之事的关注,并以此来表达对征夫们的敬意和同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它通过诗人的感受和观察,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温情和关怀的画面中,使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停下脚步,凝视并感受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美好瞬间,从而激发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
元祐六年九月,与朱逊之会议于颍。或言洛人善接花,岁出新枝,而菊品尤多。逊之曰:“菊当以黄为正,余可鄙也。”昔叔向闻鬷蔑一言,知其为人,予于逊之亦云。黄花候秋节,远自夏小正。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一従人伪胜,遂与天力争。易性寓非族,改颜随所令。新奇既易售,
老来视听稍精明,休问如何太瘦生。还信閒中安乐否,龟巢莲叶喜身轻。
堂下溅溅水欲周,水清烟底见游鯈。主人不是无芳饵,此意从来信直鉤。
树色川光向晚晴,旧曾游处事分明。鼠穿月榭荆榛合,草掩花园畦垄平。迹陷黄沙仍未寤,罪标青简竟何名。伤心谷口东流水,犹喷当时寒玉声。
朝来渐可试春衣,弩末轻寒力已微。木叶未繁山尚瘦,桃花欲落花初肥。疆陲虏逐征鸿去,庭馆人随社燕归。紫陌青门无恙在,不妨携酒问芳菲。
前有熊罴咆,後有虎豹号。已出涧谷底,更陟山阪高。五日一并食,十年一縕袍。未知归宿处,岂惮鞍马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