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宿村溪远,逢人面目生。
习移多佩犊,气怒斗呼鹰。
天阔秋阴重,风高夜柝惊。
迟明怀宿饱,股栗履春冰。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道中》是宋代诗人艾性夫的作品。这首诗以描写行旅途中的经历为主题,通过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道路上的感受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觅宿村溪远,
逢人面目生。
习移多佩犊,
气怒斗呼鹰。
天阔秋阴重,
风高夜柝惊。
迟明怀宿饱,
股栗履春冰。
这首诗的诗意表达了一个行旅者的心境和感慨。诗人在旅途中寻找住宿处时,村庄和溪流都显得遥远,而遇到的陌生人也让他感到陌生。他习惯了漂泊,身上背着行囊,显得像是一个战士抱着他坚定的信仰,气怒地与呼啸而过的鹰抗争。
天空宽广,秋天的阴霾沉重,高风吹过夜晚,敲击着窗户,使他惊醒。黎明来临得很晚,他感到宿舍的温暖,心满意足地怀念着晚餐,同时他踏着春天的冰雪,感觉腿部发抖。
这首诗通过描写行旅者所经历的情景,表达了对旅途中的陌生感和疲惫的体验。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村庄、溪流、秋天的阴霾、高风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行旅途中的环境和氛围。同时,通过描述诗人的内心感受,如面对陌生人的疏离感、与鹰的斗争、夜晚的惊醒和对宿舍的温暖的怀念,诗人展示了自己在旅途中的情感起伏和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使读者能够与诗人一同感受到旅途的艰辛和心境的变化。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通过描写行旅者的经历和内心感受,传达了人在旅途中的孤寂、疲惫和对归宿的向往,给人以共鸣和思考。
静躁各所好,是非安能辨。声利如我仇,云泉若相勉。寂寂深林中,芳兰自堪搴。
除坛西郊,坎其声鼓。百灵至止,结来作主。秬鬯湛淡,玉斝觩觖。是谓嘉德,神其安留。
羽林十二将,罗列应星文。霜仗悬秋月,霓旌卷夜云。严更千户肃,清乐九天闻。日出瞻佳气,葱葱绕圣君。
杖藜出北郭,山阿延余晖。屏营立高原,霜飚吹我衣。牛羊稍绝迹,聚落灯火稀。顾我岂无家,废置不得归。大田已芜没,故丘人亦非。终当问遗老,何如丁令威。
上封台观静,夕霁景偏清。月下闻禅语,风中有磬声。龙池留古足,雁塔寄余情。借问房前树,东窗忽偃生。
今年季秋与孟冬,余也踏遍黄山峰。归来相对数竿竹,倦锡倚壁雪满屋。送君手捉天台藤,打破子陵滩下冰。欲识君家读书处,只问丹台指月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