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学博士、着作佐郎(《容斋四笔》卷一四)。谪监陈留酒税。南渡后,避乱襄汉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爲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改礼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爲给事中(宋《嘉泰吴兴志》卷一四)。以病告,提举江州太平观。復爲中书舍人。六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爲参知政事。八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陈与义诗,以元刻《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此本爲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四部丛刊》据以影印,旧说宋刻,藏北京图书馆)及元抄《简斋外集》爲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鲜本《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简称须溪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斋集》(简称四库本)等。编爲三十一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得张正字诗》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中文译文:
送别老茅屋底下,天寒人迹稀。
一杯酒尚有滋味,但万事已无机。
岁末塔孤立,风起乌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信送到城郊的门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陈与义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茅屋底下的环境和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感叹和对岁月流转的思考。
诗的开篇,描述了送别老茅屋的场景,茅屋下已经很冷清,几乎没有人经过,暗示了离别的孤独和寂寞感。
接着,诗人提到一觞(一杯酒),指出即使喝酒仍然能够有滋味,但是对于万事万物,已经失去了生机和意义。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离别的心情有所抒发,感慨人生的无常和虚无。
第三、四句以岁末塔孤立和风起乌鸦乱飞来表达岁暮时节的凄凉和寂寞。岁暮时分,孤零零的塔楼矗立在风中,乌鸦乱飞,形成一种萧瑟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忧伤情感。
最后两句,诗人提到了张正字,他的书信送到城郊的门扉。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收到了张正字的书信,表示离别不是永远的,有时候通过书信等方式仍然能够保持联系,给予彼此一些温暖和慰藉。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凄凉的氛围,描绘了离别时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于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惜。这首诗词以寥寥数语勾勒出离别的情感,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苦楚,给人一种深思熟虑和忧伤的感觉。
慕膻高举兴何穷,秋在黄芦叶里风。已慢示明如蹈火,白云深处见岩翁。
古观正依林麓断,居民来说水泉甘。乱溪赴渭争趋北,飞鸟迎山不复南。羽客衣冠朝上象,野人香火祝春蚕。汝师岂解言符命,山鬼何知托老聃。(观有明皇碑,言梦老子告以享国长久之意。
汉中沃野如关中,四五百里烟蒙蒙。黄云连天夏麦熟,水稻漠漠吹秋风。七月八月{左禾右罢}稏红,一家往往收千钟。行人叹息风土好,居人生计何草草。老翁扶杖泣我前,此事何堪与君道。君不见屯军十万如貔貅。椎牛酾酒不得饱,飞芻挽粟无时休。禾稼登场虽满眼,十有八九归徵求。军
扬雄老病久思归,家在成都更向西。邂逅王孙驰驿骑,丁宁父老问耕犁。禅房何处不行乐,壁像君家有旧题。德厚不妨三世将,时平空见万夫齐。
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驷星初皙皙,葭菼复苍苍。色冒沙滩白,威加木叶黄。鲜辉袭纨扇,杀气掩干将。葛屦那堪履,徒令君子伤。
西山好,西山好,天开画阁胜蓬岛。千峰尽头地脉舒,万顷如掌湖光抱。清风佳月自时节,暖翠晴岚互昏晓。逢人大观夙契心,小筑数閒谋退老。欲归去来不由身,妙庄严域须手了。平平稳稳经理去,纖纖悉悉工夫到。栋宇峥嵘巾笠凑,钟鼓震撼钵盂饱。今日何日满十分,是空非空归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