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
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登宝公塔》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中文译文:
疲倦的孩子,疲惫的马,轻松地驶入大门,
我自己把长长的竹竿靠在石根上。
江中的月亮转动,仿佛变白昼,
山岭上的云雾在暮色和黄昏中分开。
老鼠在摇晃,岑寂的声音随之而起,
乌鸦在寒冷的荒野上猛然飞过。
在这样的时刻,我不知道是谁是客人,谁是主人,
道士忘记了自己,我也忘记了言语。
诗意和赏析:
《登宝公塔》是王安石的作品,描绘了一个寂静而神秘的景象。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表达了王安石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诗中的倦童和疲马代表了疲惫的生活状态,而放松的大门则象征着一种宁静和安逸的环境。王安石借此表达了对繁忙生活的厌倦,渴望远离喧嚣,寻求内心的宁静。
接着,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描绘了景色的变化。这种景象的出现,使得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变得模糊,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这种景色的转变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经历中的转折点或者迷茫时期,暗示着人们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随后,诗中出现了鼠和鸦,它们的动作和形象给人一种荒凉和寂寥的感觉。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揭示了大自然中的寂静和无人的状态。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对世事无常和人事易逝的思考,呼唤人们珍惜当下的生活。
最后,诗句中的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表明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疑惑和迷茫。不清楚客人和主人的身份,道士忘记了自己,诗人也忘记了言语。这种状态可能是对人际关系的困惑和对社会角色的迷失的思考,同时也暗示了超越个体身份和言语的境界。
总体而言,王安石的《登宝公塔》以细腻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宁静与迷离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世事的疑惑。
换却钳鎚过赤城,先声知已沸腾腾。当机棒喝须端的,护法神通莫尽凭。脚底涌泉同莹洁,脊梁天柱共崚嶒。果符鼓棹沧溟句,海角元来欠一灯。
寒暑平分,东南之徼,何多暍哉。远望炎洲,近观火井,相与朝烬而夕灰。名曰冰纨霜练,服之一缕如十袭,而信衣冠之不能。敢疑夏祖之居会稽,短发文身自蔽以草莱。浪婆儿,身世世,共道常年不如是。谁复怜北客,此日真憔悴。深山乳虎想腾倚,清风不来空啸死。安得人如葛稚川,脱
倦飞山鸟未能迁,心在孤云叠嶂间。大水雄山须远适,好风佳月自幽閒。非关谢傅当年事,何似周郎旧日山。安得此心成独往,白鸥盟约在江湾。
冠剑青云士,艰危孰奋身。向来持汉节,径去犯边尘。既用公为相,方知国有人。凛然生气在,端合画麒麟。
五十升端揆,西郊任保厘。偶抛三事重,未失百僚师。府县威仪引,宫城管钥随。粗官嫌出将,剧位是留司。樱笋供筵馔,蜩蝉响路岐。碧纱题壁处,昼锦下车时。请雨摩腾塔,寻芳白傅祠。维嵩过旧隐,禊洛赋新诗。礼绝应悬榻,公余尚读碑。留台咨拜表,内殿列须知。易退甘龙卧,难虚
蜀江雪浪来天际,一派泉舂宝钗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