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俄登最上岩,秋风衰草塞云閒。
漫游江浙几千里,今识东南第一山。
志士逢时宁恨晚,壮怀有泪不须潸。
兴亡自古知多少,天道何曾不好还。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登第一山》是宋代袁说友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登上第一座山峰,视野开阔,突然间秋风吹过,疲惫的草丛间飘起云雾。我漫游江浙几千里,直到今天才认识到东南的第一座山。对于有志向的人来说,遇到合适的时机就不会后悔来得晚,壮志难平,内心激荡的情感无需流泪。历史上的兴衰变迁无数,但天道从来没有辜负过人类。
这首诗表达了袁说友对壮志未酬的思考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登上山峰,眺望远方,袁说友感叹人生短暂,时间匆匆。他认识到自己花费了很长时间才登上这座山峰,但他并不后悔,因为他相信,对于一个有志向的人来说,重要的是抓住合适的时机,而不是计较时间的长短。诗中的"志士逢时宁恨晚"表达了这种观点。
袁说友还通过诗中的"兴亡自古知多少,天道何曾不好还"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思考。历史上曾经有无数朝代的更迭,兴盛和衰落交替出现,但袁说友认为这是天道的安排,历史的发展是有其规律和必然性的。他认为天道从来没有亏待过人类,即使在兴盛和衰落之间,也有一种必然的平衡。
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袁说友对壮志未酬的思考和对历史变迁的理解。通过山峰的登临,诗人表达了对时机的重视和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展现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溪上玩秋水,使人意自清。烈烈回飚馀,鳞鳞夕浪生。有鱼可垂饵,有蒲可芼羹。況值新酒熟,鲑菜辛鹹并。兴来命一樽,樽至壶自倾。便值人间虑,浩然沧海情。
明月从来忌暗投,污渠尤忌映清沟。上书未办诛屠伯,束带何曾问督邮。袒裼直前当暴虎,善刀那见有全牛。区区三仕并三已,喜愠眉间了不留。
妙玄易解,心意难善。穷究如何长便。牢捉牢擒,争奈马猿跳健。十二时中返倒,斗唆人、生情起念。当发愿,便至死来来,与他征战。饶你十分颠傻,却怎禁,坚志专专锻炼。达悟知空,自是内观不见。才方生育天地,药炉中、日月运转。常清静,圣功生,神明出现。
漫与东风作主人,栽培花草伴闲身。不辞伐竹成高架,收拾蔷薇一片春。
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蠡盏覆时天欲明,碧幌青灯风滟滟。泪消语尽还暂眠,唯梦千山万山险。水环环兮山簇簇,啼鸟声声妇人哭。离床别脸睡还开,灯灺暗飘珠蔌蔌。山深虎横馆无门,夜集巴儿扣空木。雨潇潇兮鹃咽咽,倾冠倒枕灯临灭。倦僮呼唤应复眠,啼鸡拍翅三声绝。
可怜安乐寺,了了树头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