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扼兵屯事已辽,倾敧遗堞隐蓬蒿。
春芜满野牛羊散,秋稼连云雉兔骄。
苔卧断碑昏故刻,雨飘残◇带余烧。
人间兴废知何极,莫谓荆榛便寂寥。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登谷州故城》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城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兴衰和人事变迁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控扼兵屯事已辽,倾敧遗堞隐蓬蒿。
春芜满野牛羊散,秋稼连云雉兔骄。
苔卧断碑昏故刻,雨飘残◇带余烧。
人间兴废知何极,莫谓荆榛便寂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古城为背景,通过描绘城墙、堡垒的破败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兴衰和人事变迁的思考。
首先,诗中提到的“控扼兵屯事已辽,倾敧遗堞隐蓬蒿”描绘了城墙的破损和荒芜景象。这里的“控扼兵屯”指的是城市的重要军事要地,而现在已经荒废不堪。城墙倾斜,堡垒已经被草木所掩盖,显示出城市的衰败和荒凉。
接着,诗中描述了春天和秋天的景象。春天的“春芜满野牛羊散”表明草木丛生,野牛和羊群在野外自由地散步。秋天的“秋稼连云雉兔骄”则描绘了丰收的季节,稻谷连绵不断,野鸡和兔子也变得傲慢自豪。这些景象与城市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更迭。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写城市中的断碑和残烧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消逝和人事的无常。诗中的“苔卧断碑昏故刻,雨飘残◇带余烧”表达了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模糊。人们对于兴盛和衰败的判断往往是主观的,无法预测未来的兴衰。最后两句“人间兴废知何极,莫谓荆榛便寂寥”则呼唤人们不要妄下结论,因为人世间的兴衰变化无常,即使是看似荒芜的地方也可能隐藏着无限的可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座古城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兴衰和人事变迁的思考。诗中的景象和意象与人们对于历史和人事的认知形成了对比,呼唤人们对于兴衰变化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
幽居端似玉川生,茅屋支撑不更营。青旆荒寒增酒兴,锦囊零落负诗情。残无色榇斜阳远,落叶飞如野鸟轻。徂岁峥嵘忽如许?雁来又过会稽城。
于赫炎荣,十叶华耀。屡兹郊报,陟降在庙。其降伊何,椒浆桂酒。再拜斟酌,永御九有。
一入紫云深更深,游僧亦喜不相寻。已无尘事改人意,时有书声杂梵音。浩气养成天地小,欲心扫尽鬼神钦。人生能有几七十,自爱当如百练金。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独酌时。一盏两盏至三盏,五题七题或十题。只知人事是太古,不信我身非伏义。为幸居多自乐,尧夫非是爱吟诗。
扬帆向何处,插羽逐征东。夷落人烟迥,王程鸟路通。江流回涧底,山色聚闽中。君去凋残后,应怜百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