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得湘中地最高,山川端欲助人豪。
萍蓬江海通吴会,兰芷汀洲带楚骚。
人住翠微藏夕霭,水连碧落见秋毫。
阑干立尽家何许,徒赋归心折大力。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登妙高台》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登上妙高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豪情壮志和对家园的热爱之情。
译文:
登上湘中最高的妙高台,
山川端正,如欲助人豪。
萍蓬漂流江海,通往吴会之地,
兰芷芬芳汀洲,带有楚地的风骚。
居住在翠微之间,藏匿于夕霭之中,
水连着碧落,秋毫可见。
阑干立尽,家在何处?
徒然赋诗,折尽心力归去。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妙高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热爱和豪情壮志。妙高台作为湘中的最高地点,山川景色壮丽,给人以无限遐想。诗中提到的萍蓬漂流江海、兰芷芬芳汀洲,暗示着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向往之情。翠微和夕霭则揭示了作者在家乡的隐居生活,以及对家园的深深眷恋。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归心之情,阑干立尽,家在何处,徒然赋诗,折尽心力归去,显示了作者对于家园的思念和无奈之情。
整首诗意蕴含着诗人对家园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壮丽山川的赞美。通过描绘壮丽景色和抒发内心情感,诗人展现了对家园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在远离家乡的时刻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描写,展示了李曾伯的诗歌才华和对家园的深情厚意。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为许羁愁长下泪,那堪春色更伤心。惊鸟屡飞恒失侣,落花一去不归林。如何此日嗟迟暮,悲来还作白头吟。
衮绣蝉联三重客,朝回晓日曈昽。绿杨门巷拥花骢。喜承天上语,来作主人公。况值瑶林风露爽,冰轮碾上晴空。桂香和影堕金钟。莫辞通夕醉,明日是秋中。
采药归来抱膝吟,烟霞情性爱山林。不留踪迹在图画,三十六峰何处寻。
十里西畴马送曛,晚风依约度溪云。悬知今夜桃花雨,一洗焦枯慰使君。
天高地厚寻常事,海阔山重更要论。霹雳震摧山鬼窟,独携霜剑定乾坤。
三月花已休,闲来羡丛薄。河回地势偏,雨入滩声恶。绿草旋抽心,青梅犹带萼。主人归未归,谁省曾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