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登寿沙楼和抑斋韵》

白鹭洲边多古寺,翠微阴里尽人烟。
当时曾对掀髯笑,今问老龙何处眠。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登寿沙楼和抑斋韵》是宋代李曾伯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描绘白鹭洲的景色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并引发了对岁月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深思。

诗词的中文译文:
白鹭洲边多古寺,
翠微阴里尽人烟。
当时曾对掀髯笑,
今问老龙何处眠。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白鹭洲的风景为背景,描绘了洲边众多的古寺和翠绿的微风中渐渐消散的人烟。首句"白鹭洲边多古寺"直接展现了古寺的众多和洲边的景色,给人以广袤和宁静的感觉。第二句"翠微阴里尽人烟"则通过翠绿和微风的描写,呈现出一种宁静和幽静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了寂静的沙洲。

接下来的两句"当时曾对掀髯笑,今问老龙何处眠"引起了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当时曾对掀髯笑"表达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畅怀欢乐的情景,掀髯是指掀起胡须,表示年轻时的豪放不羁。这句话暗示着作者年轻时的快乐和豪情。而"今问老龙何处眠"则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老龙被用来象征过去的时光,它的眠息处成了探问过去的象征。

整首诗词通过对白鹭洲景色的描绘和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曾经的快乐和对岁月流转的思考。诗中的景色和人物形象都带有浓厚的禅意和哲理,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寓意深远的语言,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引发内心的思考和共鸣。

  • 《次和答蒿叟三首》

    癃疲安问起沉痾,天柱摧倾唤奈何。远去曾逢龙种泣,德衰犹接凤兮歌。典坟堆案元精合,海水添潮老泪多。稍欲从公恭睡味,一毡番市恋盘阿。

  • 《句》

    不忍骤开还骤落,殷勤含蕊待君来。

  • 《偈倾一百六十九首》

    莺老花残,春事已过。明眼衲僧,多是蹉过。楝花信风,不肯放过。万户千门,一时俱过。筑著磕著,是谁之过。转换不得,也要验过。

  • 《七月二十八日蒲大受仲明举偶来会宿三首》

    别袂无多日,愁肠已屡回。未便新舍稳,先喜故人来。忧国空千虑,忘怀但一杯。相看情意好,归辔不须催。

  • 《浣溪沙》

    妙手何人为写真。只难传处是精神。一枝占断洛城春。暮雨不堪巫峡梦,西风莫障瘐公尘。扁舟湖海要诗人。

  • 《寄虞氏兄弟》

    一身兼抱百忧虞,忽忽如狂久废书。畴昔心期俱丧勇,此来腰疾更悉虚。久闻阳羡安家好,自度渊明与世疏。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