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洲边多古寺,翠微阴里尽人烟。
当时曾对掀髯笑,今问老龙何处眠。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登寿沙楼和抑斋韵》是宋代李曾伯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描绘白鹭洲的景色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并引发了对岁月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深思。
诗词的中文译文:
白鹭洲边多古寺,
翠微阴里尽人烟。
当时曾对掀髯笑,
今问老龙何处眠。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白鹭洲的风景为背景,描绘了洲边众多的古寺和翠绿的微风中渐渐消散的人烟。首句"白鹭洲边多古寺"直接展现了古寺的众多和洲边的景色,给人以广袤和宁静的感觉。第二句"翠微阴里尽人烟"则通过翠绿和微风的描写,呈现出一种宁静和幽静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了寂静的沙洲。
接下来的两句"当时曾对掀髯笑,今问老龙何处眠"引起了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当时曾对掀髯笑"表达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畅怀欢乐的情景,掀髯是指掀起胡须,表示年轻时的豪放不羁。这句话暗示着作者年轻时的快乐和豪情。而"今问老龙何处眠"则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老龙被用来象征过去的时光,它的眠息处成了探问过去的象征。
整首诗词通过对白鹭洲景色的描绘和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曾经的快乐和对岁月流转的思考。诗中的景色和人物形象都带有浓厚的禅意和哲理,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寓意深远的语言,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引发内心的思考和共鸣。
兰阶初擢秀,棣萼亦聊芳。幻化应难料,悲欢独两忘。达生知有道,养性更傅芳。一笑乘云去,谁知本不亡。
余游庐山,南北得十五六。奇胜殆不可胜纪,而懒不作诗。独择其尤(者作二首。)
去蜀归吴会,真成万里行。穷通竟安在,恩怨两皆平。文字妨求道,杯觞害养生。余年犹有几?买犊事春耕。
欲向银河去,唐家有画船。更无风浪险,竟到斗牛边。笑傲琼楼上,歌吟玉宇前。乘槎今有便,不必羡张骞。
方道逍遥一品身,尽收和气付凝神。小车殿里抛丞相,南极星边伴老人。双鹤对眠云帐月,五芝催耨雨岩春。支离旧客公知否,私计东山作近邻。
飘零短翅叹谁同,犹记当年系足红。人事合离梦槐国,岁时来去旅新丰。新楼绿幕无巢地,故国乌衣隔海风。说尽兴亡人不识,春风双泪白须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