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桥走岩居,茅屋今已破。
何年避世僧,此地常独卧。
秋风高鸟入,夜月寒猿过。
自非心已灰,静极生悲惰。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登嵩山十首 法华岩》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飞桥走岩居,
茅屋今已破。
何年避世僧,
此地常独卧。
秋风高鸟入,
夜月寒猿过。
自非心已灰,
静极生悲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法华岩登临嵩山时的景象。首先,作者描述了自己穿过飞桥、行走在山间的岩石上,来到了一个茅屋。这茅屋已经破烂不堪,说明这地方已经荒凉,无人居住。接着,作者提到了一个避世的僧侣,他常常独自躺卧在这里,远离尘嚣和世俗的纷扰。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秋风高吹,鸟儿飞入法华岩,夜晚的月亮下,猿猴寒冷地从旁边经过。这些景象给人一种寂静而凄凉的感觉。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他说自己并非心已冷漠无情,而是在这静谧的环境中,心生出了悲伤和惰怠的情绪。这可能是因为长期的孤独和与世隔绝的生活,导致他的心境变得沉重而悲凉。
整首诗以寂静、孤独和凄凉的景象为主线,通过描绘嵩山上法华岩的景致,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悲伤。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情感的表达,给人以深沉而哀怨的感觉,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禅意和超脱情感的境界。
煮泉树石閟幽深,来景栏干敞眺临。可是溪山须一面,怀人政尔动哀吟。
云轻日淡天津暮,风急林疏洛水秋。独步独吟人莫会,时时鸥鹭下汀洲。
贫女貌非丑,要须缘嫁迟。还似求名客,无媒不及时。
翰林忆昔咏孤芳,自合移根向玉堂。贵客亲陪天女手,侍臣应带御炉香。花前未许退之醉,江上空嗟子美狂。一夜殷红飘落尽,不堪寂寞对霞觞。
韦布名犹盛,诗书不负人。每过临水宅,长想钓鱼身。思苦诗难和,岁寒交始真。乃翁怜病久,余病复兼贫。
风顺掠口岸,直觉市声沸。转瞬西门高,晚色羃江气。醉诵琵琶行,寄兴岂无谓。撼摇黄芦津,谁知此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