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登嵩山十首 峰顶寺》

重重山前峰,上上终非顶。
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
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
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登嵩山十首 峰顶寺》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重重山前峰,上上终非顶。
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
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
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

诗意:
这首诗以苏辙登上嵩山峰顶寺为背景,表达了他在攀登嵩山途中的感受和思考。诗中通过描绘山峰的重叠和攀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目标的执着和努力。同时,诗中也描绘了山顶的风景,表现出作者面对恶劣自然环境的坚韧和勇气。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远眺所经之路时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苏辙攀登嵩山的过程和所感所思。通过使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重重山前峰"、"上上终非顶"等,诗人展示了攀登嵩山所面临的困难和阻碍。诗中的"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表达了他攀登到山门的喜悦和成就感,同时也暗示了攀登嵩山的艰辛和漫长的过程。

诗词通过"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这两句,描绘了在山顶所面临的恶劣自然环境,以及苏辙在这种环境下坚持攀登的决心和毅力。最后两句"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则表达了作者在山顶远眺所经之路时的心境,形容了眼前景色的辽阔与深远。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苏辙攀登嵩山的过程和所感所思,展示了他对于追求目标的执着和勇气。同时,诗中所描绘的嵩山景色也给人以壮美和宏伟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交融。

  • 《昔予尝权宰韦城今重过之二十五年矣慨然有怀》

    二十五年南北走,遗爱寂然民记否。昔日婴儿今壮夫,昔日壮夫今老叟。

  • 《句》

    避喧那厌雨,宜睡不思茶。

  • 《问移竹》

    问君移竹意如何,慎勿排行但间窠。多种少栽皆有意,大都少校不如多。

  • 《入上饶界·道中野酴醾盛开二首》

    千朵齐开雪面皮,一茅初长紫兰枝。一芽来岁还千朵,谁见开花似雪时。

  • 《压云轩》

    绝顶地平易,轩窗赐怒号。半空垂象纬,四面涌波涛。洞僻封苔藓,泉深冷骨毛。登临欲忘返,城市厌烦劳。

  • 《游报本寺》

    山房寂寂荜门开,此日相期社友来。雅兴共寻方外乐,新诗争羡郢中才。茶烟袅袅笼禅榻,竹影萧萧扫径苔。醉后不知明月上,狂歌直到夜深回。了然尘事不相关,锡杖时时独看山。白发任教双鬓改,黄金难买一生闲。不留活计存囊底,赢得诗名满世间。自笑微躯长碌碌,几时来此学无还。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