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萝路到半天穷,下视淮洲杳霭中。
物外真游来几席,人间荣愿付苓通。
白云坐处龙池杳,明月归时鹤驭空。
回首三君谁更似,子房家世有高风。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登小茅公》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扪萝路到半天穷,
下视淮洲杳霭中。
物外真游来几席,
人间荣愿付苓通。
白云坐处龙池杳,
明月归时鹤驭空。
回首三君谁更似,
子房家世有高风。
中文译文:
攀援着蔓草的路程已经到达了天穹的一半,
往下望,淮洲在远处被雾霭所遮蔽。
远离尘嚣,真正的游人来到这里,
在人间追求的荣耀和愿望都交托给苓台。
白云在龙池中静静坐着,
明月归来时,鹤儿翱翔于空中。
回首望去,三位先贤中谁更像呢,
子房家世中有着崇高的风范。
诗意和赏析:
《登小茅公》是王安石的一首宋代诗作,描绘了作者登上小茅山的情景,表达了对于远离尘嚣、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追求高尚境界的向往。
诗的开篇,以扪萝道路来表达攀登茅山的困难和艰险,路程已到达天穹的一半,给人一种壮志凌云的感觉。往下望,淮洲被遮蔽在杳霭之中,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遥远感。
接下来,诗人写到真正的游人来到这里,远离尘嚣,表达了对于远离尘嚣、追求真正自由的向往。人们的荣耀和愿望都寄托在苓台上,苓台象征着追求高尚境界的理想之地。
下一段,描绘了白云坐在龙池中的景象,表达了宁静和超脱的境界。明月归来时,鹤儿翱翔于空中,给人一种仙境的感觉,象征着高洁和自由。
最后,诗人回首望去,提到三君,指的是三位先贤,作者想要寻找他们中谁更像自己,也表达了对于高尚风范的追求。子房指的是孔子,表示对孔子的崇敬和追随。诗的结尾,表达了对于高尚家风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登山景色和心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追求高尚境界、远离尘嚣的愿望,以及对于先贤和高尚家风的崇敬之情。同时,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象征手法,给人以超脱尘世的感觉,展现了王安石的诗人才华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
玉水明沙。峰回路转,城倚桥斜。老我登临,同谁酩酊,一望还赊。飞鸿杳霭天涯。但拚取、心情酒家。紫菊枝枝,红茱颗颗,休问年华。
吉文江水走玉虹,我家水西君水东。有时相思即命驾,连床夜雨听松风。中间薄宦各分散,南飞驾鹅北飞鴈。朝来驿骑打谯门,有客有客来相见。闻君携家入帝京,椎鼓发船天上行。也能枉辙九十里,来访江西道院僧。诗家两僊宿台省,红药苍苔紫薇影。若问山僧作麽生,日晏莺啼眠不醒。
摇落秋风晚,凄凉又一秋。汉家元再造,杞国谩多忧。七庙存馀泽,诸公合远谋。痛心何日定,直待太平休。
密筱持苫屋,寒芦用织帘。彘肩柴熟罨,蓴菜豉初添。黄甲如盘大,红丁似密甜。街头桑叶落,相唤指青帘。
破驿荒村山路边,斜风细雨客灯前。子规一夜啼到晓,更待溪声始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