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点绛唇(代净众老)》

此夜中秋,不向光影门前过。
披衣得坐。
无佛众生我。
没鼓打皮,借问今几和。
还知么。
就中两个。
鼻孔谁穿破。

作者介绍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开封(今属河南)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以外戚恩补假承奉郎。徽宗宣和初,除江淮发运司主管文字。七年(一一二五),爲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潭州。绍兴老年(一一三一)知鄂州,主管荆湖东路安抚司。因曹成兵变事,提举江州太平观。起知广州,未几致仕。寻起知江州,改江东转运使。八年,徙两浙路转运使,除户部侍郎(《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一八),寻出知平江府。时金使议和将入境,不肯金诏,乃致仕。卜居临江军清江,号所居曰芗林。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有《酒边集》一卷、《酒边词》二卷。事见《文定集》卷二一《徽猷阁直学右大中大夫向公墓志铭》、《五峰集》卷三《向侍郎行状》,《宋史》卷三七七有传。今录诗五首。

作品评述

《点绛唇(代净众老)》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向子諲。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这个中秋夜,我不去光影门前游玩。我穿上衣服坐下来,感受着这个世界没有佛和众生的存在。没有鼓声敲打着皮鼓,我想问一下现在是几点钟了。你还知道吗?在这其中有两个人。是谁用鼻孔穿破了?

诗意:
《点绛唇(代净众老)》可以说是一首具有隐喻和哲理意味的诗词。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寂静的夜晚和自身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世俗繁华和虚妄存在的超越和超脱,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

赏析:
这首诗词以中秋夜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对繁华世界的超然态度。作者选择不去光影门前,意味着他不参与纷繁的人间事物,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他穿上衣服坐下来,表示他安放自己的身心,超越了佛和众生的存在,进入了一个超越世俗的境界。

诗中提到没有鼓声敲打皮鼓,暗示着现实世界的喧嚣和虚妄被抛弃,作者希望问一下现在的时间,似乎是希望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现实脱离。最后,作者提到有两个人,通过鼻孔穿破,这是一个比喻,可能指的是两个修行者或者追求真理者,通过修行和超脱,达到了某种境界。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超然世俗的心境,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作者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超越世俗束缚的渴望。这种超脱和追求内心宁静的境界,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佛教禅宗思想的倾慕和追求。

  • 《水调歌/水调》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 《泛小fq二首》

    水一塘,fq一只。fq头漾漾知风起,fq背萧萧闻雨滴。醉卧船中欲醒时,忽疑身是江南客。船缓进,水平流。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亚竹乱藤多照岸,如从凤口向湖州。

  • 《守斋和张倅古岩诗予用韵赋三绝呈守斋》

    天然石屋两三僧,趺坐寒云几上生。想见瓦炉烟断处,一函经对万松清。

  • 《重送文处厚,因寄蜀父老三首》

    下峡东归十五年,因君话旧意茫然。烦将远道悠悠梦,直到天西暑雪边。

  • 《巫峡》

    巫山苍翠峡通津,下有仙宫楚女真。不逐彩云归碧落,却为暮雨扑行人。年年旧事音容在,日日谁家梦想频。应是荆山留不住,至今犹得睹芳尘。

  • 《雨中花慢 登新楼,有怀赵昌父、徐斯远、韩仲止、吴子似、杨民瞻》

    旧雨常来,今雨不来,佳人偃蹇谁留。幸山中芋栗,今岁全收。贫贱交情落落,古今吾道悠悠。怪新来却见,文反离骚,诗发秦州。功名只道,无之不乐,那知有更堪忧。怎奈向、儿曹抵死,唤不回头。石卧山前认虎,蚁喧床下闻牛。为谁西望,凭栏一饷,却下层楼。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