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平阑,水天低处山无数。
断城孤树。
城外人来去。
欲问青鸾,杳杳随烟雾。
空怀古。
巴山何处。
自翦镫听雨。
仇远(一二四七~?)(生年据本集卷六《纪事》诗注“淳祐丁未予始生”等推定),字仁近,号近村,又号山村民,学者称山村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度宗咸淳间以诗着,与同邑白珽合称仇白。元成宗大德九年(一三○五)爲溧阳学正,秩满归。享年七十余。有《金渊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均系官溧阳时所作。又有《兴观集》、《山村遗稿》,爲后人据手迹所裒集,清干隆时歙人项梦昶合辑爲《山村遗集》。事见清嘉庆《溧阳县志》卷九。 仇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金渊集》编爲一至六卷,《山村遗集》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点绛唇》是宋代诗人仇远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追问。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千里平阑,水天低处山无数。
断城孤树。城外人来去。
欲问青鸾,杳杳随烟雾。
空怀古。巴山何处。
自翦镫听雨。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诗人观察到视野辽阔,远处的山峦连绵不绝,水天相接的地方。在断垣残城旁孤独的树木下,城外的人们来来往往。诗人欲向天上的青鸾鸟询问,但它随着烟雾消失得无影无踪。诗人怀念从前的时光,对巴山的位置感到困惑。他自己静静地坐在马镫上,倾听着雨水的声音。
赏析:
《点绛唇》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暗示,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诗中的千里平阑、水天低处山无数,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而断城孤树和城外人来去的描写,则映衬出现实的冷漠和繁忙,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的欲问青鸾,杳杳随烟雾,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追问。青鸾象征着诗人向往的美好事物,但它消失在烟雾中,无法得到答案。这种渴望与失落的对比,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最后两句诗描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困惑。他怀念着过去的时光,但对巴山的位置却感到困惑,暗示着他对现实的迷失和不解。最后的自翦镫听雨,传达出诗人与世隔绝的心境,他独自一人坐在马镫上,倾听着雨水的声音,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
《点绛唇》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追问,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困惑。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通过景物的对比和隐喻,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明月入我牖,娟娟满衣裳。惊风飘疏竹,凌乱舞清光。静坐不能眠,稍知秋夜长。却思古人书,探编开缥囊。一读三四反,人远心茫茫。投编出庭宇,回步影徜徉。长空散白露,暗落点青黄。肃肃晨气动,满地自为霜。
赫蹄之纸,幅不盈咫。字杂众体,诗具二美。不轶不毁,相维天只。意质功伟,有志视此。
久离空向往,重见少相依。款曲论心约,因循与愿违。今逢声气是,但觉鬓毛非。祸患今相问,从此死处归。
一番飞次春风巧,细看工夫。点缀红酥。此际多应别处无。玉人不与花为主,辜负芳菲。香透帘帏。谁向钗头插一枝。
霜雪岩岩百物残。不禁长夜苦漫漫。化工自促归元命,岁德回机养大还。蟠地轴,定天关。玉封琼岛及三山。真仙不管人间世,几见黄尘沧海
终日游山困,今朝始傍河。寻芳愁路尽,逢景畏人多。鸟语催沽酒,鱼来似听歌。醉时眠石上,肢体自婆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