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吊古行》

苍梧之南湘水头,烟波逐客增离忧。
重瞳孤坟閟白日,双娥贞佩摇清秋。
江空夜开鬼对泣,泣罢仍为鼓瑶瑟。
瑟声渐杳江声长,丹枫坠影天霜白。
临江被发招帝魂,拔剑欲断东流奔。
东流无穷帝不返,呜呼薄俗无由敦。

作者介绍

于石(一二四七~?)(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字介翁,号紫巖,晚号两谿,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隠居不仕,一意于诗,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后散失,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爲《紫巖诗选》三卷。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有传。 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吊古行》是宋代于石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吊古行》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苍梧之南湘水头,
烟波逐客增离忧。
重瞳孤坟閟白日,
双娥贞佩摇清秋。

江空夜开鬼对泣,
泣罢仍为鼓瑶瑟。
瑟声渐杳江声长,
丹枫坠影天霜白。

临江被发招帝魂,
拔剑欲断东流奔。
东流无穷帝不返,
呜呼薄俗无由敦。

译文:
在苍梧的南方湘水边,
烟雾波涛随着客人的离愁而增加。
望着那重瞳的孤坟,避开白日的耀眼,
双娥的贞节佩饰在清秋中摇曳。

夜晚,江面上幽幽地响起鬼魂的哭泣声,
哭泣声停下后依然回响,仿佛是在敲击着玉瑟。
玉瑟的声音渐渐消失,江水的声音却越来越长,
红色的枫叶坠落在影子中,天上的霜变得更加洁白。

站在江边,长发飘扬,呼唤着帝王的魂魄,
拔出剑,欲要切断东流而奔赴。
但东流无尽,帝王不再回来,
唉呼,浅薄的世俗无法与之相敦亲。


诗意和赏析:
《吊古行》描绘了一幅富有离愁和神秘色彩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湘水边的苍凉之美。烟波、孤坟、红枫等景物的描写,给人一种凄美而寂寥的感觉。

诗中的鬼对泣和鼓瑶瑟的描写增添了神秘和幽怨的氛围,使整首诗具有一种超脱尘俗的情感。通过招帝魂和欲断东流的动作,诗人表达了对古代帝王的缅怀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东流无穷、帝不返的描述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诗人以婉约、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人世间虚妄的思考。他在揭示人情冷暖、社会浮薄的同时,对于历史的回望和对真善美追求的呼唤也贯穿其中。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以物寄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吊古行》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融入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既有对历史的回望,又有对现实的反思。这首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远的寓意,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社会浮薄的感慨,同时展示了诗人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富有离愁和思考,给人一种凄美而深沉的艺术享受。

  • 《即事呈斯远三首》

    去却蔫花意转新,是知疏密总宜人。正由秽去清虚集,不碍萧然冠与巾。

  • 《晓鸡》

    黯黯严城罢鼓鼙,数声相续出寒栖。不嫌惊破纱窗梦,却恐为妖半夜啼。

  • 《自咏二首》

    一病观书歇,终朝药饵亲。焚香葆静性,咬菜适清神。落燕巢低屋,饥乌噪近人。觅仙难换骨,贫瘦得吾真。

  • 《鲁港》

    方夸金坞筑,岂料玉床摇。国体真三代,江流旧六朝。鞭投能几日,丽解不崇朝。千古燕山恨,西风卷怒潮。

  • 《天安门诗抄》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 《书慈光塔》

    灵骨未藏三十载,我来收得葬孤山。此中起塔不在大,已有高名垂世间。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