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
渔父。
水上微风细雨。
青蓑黄箬裳衣。
红酒白鱼暮归。
暮归、暮归、归暮。
长笛一声何处。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调啸词(效韦苏州·二之一)》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渔父。渔父。水上微风细雨。
Fisherman. Fisherman. Gentle breeze and light rain on the water.
青蓑黄箬裳衣。
Wearing a green cloak and a yellow rain hat.
红酒白鱼暮归。
Returning home at dusk with red wine and white fish.
暮归、暮归、归暮。
Returning home in the evening, returning home in the evening, the evening returns.
长笛一声何处。
Where does the sound of a flute come from?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渔父在水上垂钓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水上微风和细雨的氛围,同时描述了渔父穿着青色蓑衣和黄色箬帽,以及携带红酒和白鱼归家的情景。最后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长笛声音的好奇,不知道这美妙的音乐来自何方。
这首诗词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描绘细节来表达诗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悟。渔父作为诗词的主角,象征着平凡而朴实的生活,而水上的微风细雨则增添了一丝宁静和美好的氛围。整首诗词通过渔父的形象和环境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诗人最后一句关于长笛声音的提问,给诗词增添了一丝神秘和哲思,使读者思考音乐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以及生活中未知的美妙事物。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生活和音乐的感悟,给人以深思和留白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在其中寻找自己的感悟和共鸣。
孤松倚云青亭亭,故老谓是苍龙精。古苔无花护铁甲,五月忽听秋风声。幽人恐尔斧斤辱,独傍孤根结茅屋。月明喜看清影摇,雪冻却愁梢尾秃。昨夜飞霜下南海,山林草木无光彩。起来摩挲屋上松,颜色如常心不改。幽人盘桓重慷慨,此物乃是真栋梁。呜呼!既是真栋梁,天子何不用是扶
南去经三楚,东来过五湖。山头看候馆,水面问征途。地远穷江界,天低极海隅。飘零同落叶,浩荡似乘桴。渐觉乡原异,深知土产殊。夷音语嘲哳,蛮态笑睢盱。水市通闤闠,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貙。成人男作丱,事鬼女为巫。楼暗攒倡妇,堤长
入寺先来此,经窗半在湖。秋风新菡萏,暮雨老菰蒲。任听浮生速,能消默坐无。语来灯焰短,嘒唳发高梧。
官冷如浆病满身,凌寒不易过天津。少年留取多情兴,请待花时作主人。
短发萧萧久挂冠,江湖到处著身宽。蓼花不逐苹花老,桐叶常先槲叶残。未卜柴荆临峭绝,且谋蓑笠钓荒寒。闲人尚媿沙鸥在,始信烟波得意难。
握笔题诗易,荷戈征戍难。惯从鸳被暖,怯向雁门寒。瘦尽宽衣带,啼多渍枕檀。试留青黛著,回日画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