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来谈政已班班,况复书縢一再颁。
亦欲颉颃相上下,不容分寸得跻攀。
花犹河洛承平□,诗在黄陈辈行间。
簿领役人尘扑面,沃如云雾下茅菅。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爲永嘉学派巨擘。孝宗干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歷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爲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贊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爲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丁端叔送牡丹以诗来用韵酬之》
朝代:宋代
作者:陈傅良
客来谈政已班班,
况复书縢一再颁。
亦欲颉颃相上下,
不容分寸得跻攀。
花犹河洛承平□,
诗在黄陈辈行间。
簿领役人尘扑面,
沃如云雾下茅菅。
中文译文:
客人来了,谈论政事已经很纷繁,
更何况又送来一封封的书信。
我也想上下颉颃,互相交流,
但是不能够突破分寸,攀登高位。
牡丹花依然承袭了河洛之地的安定,
而诗歌在黄陈一辈人之间传承。
作为一名官员,身处簿领之中,尘土扑面,
就像云雾低垂在茅草上一样沃茂。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陈傅良创作的一首送牡丹的诗。诗人以送牡丹之礼来表达自己对客人的赞赏和友情,并借此抒发自己对官场事务的感慨。
诗人开头说客人来了,政事纷繁,自己还要不断地颁发文件,忙得不可开交。然后诗人希望与客人交流,互相学习,但又顾忌到官场的分寸和身份,不能够过分攀附。这表达了诗人在官场中的自省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接着,诗人用牡丹花喻示河洛之地的安定,表达了对国家的祥和繁荣之情。而诗歌则在黄陈一辈人之间传承,显示了诗人对文学传统的尊重和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最后两句描述了诗人作为一名官员的生活,身处簿领之中,尘土扑面,形容了官场的尘世之事。而沃茂的茅草则象征了自然的纯朴和宁静,与官场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以送牡丹之礼为线索,通过对政事、人际关系、国家繁荣和官场生活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悟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诗人通过牡丹和诗歌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化传统的珍视。
吐谷浑盛强,背西海以夸。岁侵扰我疆,退匿险且遐。帝谓神武师,往征靖皇家。烈烈旆其旗,熊虎杂龙蛇。王旅千万人,衔枚默无哗。束刃逾山徼,张翼纵漠沙。一举刈膻腥,尸骸积如麻。除恶务本根,况敢遗萌芽。洋洋西海水,威命穷天涯。系虏来王都,犒乐穷休嘉。登高望还师,竟野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畴昔相看意便倾,重逢便觉眼增明。半生漫仕壮心在,五月长江去棹轻。龟椟久藏千乘宝,鹏风方快九霄程。公朝兼用人门选,外氏传家旧有声。
旧雨新雨不后期,丰年当复歌周诗。手调玉烛属廊庙,归功假手敢固辞。妇子赴工听晓鼓,山歌和应挥汗雨。麦黄蚕老十分熟,坐衙日日闻此语。偕君薄宦群山中,与我忧喜大抵同。畏垒谬诧庚桑楚,醉乡盍访王无功。向来小旱烦忧恤,喜雨新来慰衰疾。焉得妙思作强对,如埙如篪吕应律。
晓觉笼烟重,春深染雪轻。静应留得蝶,繁欲不胜莺。影乱晨飙急,香多夜雨晴。似将千万恨,西北为卿卿。
送子三为邑,十年嗟往来。谁言债难了,不与命同回。卓鲁终留爱,龚黄岂蔽材。云愁旦暮雪,雪打又添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