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来渐可试春衣,弩末轻寒力已微。
木叶未繁山尚瘦,桃花欲落花初肥。
疆陲虏逐征鸿去,庭馆人随社燕归。
紫陌青门无恙在,不妨携酒问芳菲。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丁亥沔阳春时即事简吴叔永》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春天的衣服已经可以试穿了,早晨的寒意渐渐消退。树叶虽然还没有繁茂,山峦依旧苍瘦;桃花虽然即将凋谢,但花朵初具饱满。疆域边陲的敌方随着征鸿的远去而退去,宫庭和府邸里的人们随着社燕的归来而回归。紫色的道路和青色的宫门依然保持完好,没有受到任何破坏。我不妨带上酒,去询问盛开的花朵的香气。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的景象,以及一种宁静和欣喜的心境。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诗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春衣、木叶、山峦、桃花等,展现了春天的变化和生机盎然的氛围。同时,诗人也融入了社会背景,描述了边疆战事的结束和人们的欢聚归来,显示出一种安定和祥和的氛围。
整首诗词以轻松的语调和明快的节奏,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热爱。诗人以酒为媒介,借芳菲之景,抒发自己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愉悦之情。通过与自然的交融与对社会的关注,诗人揭示了内心的宁静与喜悦,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
这首诗词通过清新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展示了宋代诗人李曾伯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呈现出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给人以愉悦和宁静的感受。这首诗词在形式上简洁明快,语言流畅,意境清新,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广行行实称才华,如节鸾和驭宝车。曾燕琼林天一幄,却吟玉蕊市三家。大篇追补唐诗阕,盛事常流鲁頖夸。别有冰姿延客住,白池腾种白莲花。
一时决讼憩棠阴,底事南人惜到今。德化及人仍及树,止缘当日本根深。
摇摇墙头花,浅深争灼灼。容冶不自持,飘扬成轻薄。只知朝为春风开,不知暮为春风落。人心爱春花喜,看花却嫌花结子。别愁常乱空中絮,年光付与东流水。今朝还是见花开,明日清阴满绿苔。寂寞流莺归去后,忍看落日上高台。
矮屋炎天不可居,高亭爽气亦元无。小风不被蝉餐却,合有些凉到老夫。
风流曼倩碧云仙,惯见儿嬉寿母前。莫讶科名后馀子,要教富贵出长年。鹅黄新酿香浮甕,雁翅横秋影接天。端的姮娥消息近,南坡丹桂已开先。
合处畴能证不疑,吾宗神秀岁寒姿。无书寄便今犹懒,说似应须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