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梢红未足。
条破惊新绿。
重帘下遍阑干曲。
有人春睡熟。
有人春睡熟。
鸣禽破梦,云偏目蹙。
起来香腮褪红玉。
花时爱与愁相续。
罗裙过半福。
罗裙过半幅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东坡引》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花梢红未足。
条破惊新绿。
重帘下遍阑干曲。
有人春睡熟。
有人春睡熟。
鸣禽破梦,云偏目蹙。
起来香腮褪红玉。
花时爱与愁相续。
罗裙过半福。
罗裙过半幅。
诗意:
这首诗以描绘春天的景象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和情感。诗中描述了春花初开的景色,花朵还未完全绽放,但红色的花梢已经十分美丽。同时,绿色的新叶也因花朵的开放而惊艳地闯入人们的视线。重重帘幕下,遍布着绿叶的枝条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有些人已经陶醉在春天的气息中,沉睡不醒,而鸣禽的歌声打破了他们的梦境,云彩也因此而使人眉头紧锁。然后,有人从沉睡中醒来,脸上的红晕逐渐褪去,像一颗红玉。在这个花开的季节,爱情和忧愁如影随形地交织在一起。最后两句表达了罗裙妇女的福分和美丽,以强调春天的魅力。
赏析:
《东坡引》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人情。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绘花梢红与新绿的对照,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作者通过描述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情感反映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从沉睡中醒来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面容和情感的变化,使诗词更具生动感和艺术感。通过这种描绘手法,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人们的情感起伏。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感慨,也启示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情感的认知。这首诗词在宋代以后受到了广泛的赞赏和传诵,被视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落叶蝉声古渡头,渡头人拥欲行舟。另离情似长江水,远亦随公日夜流。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著鞭。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城西两谢俱能文,穰丞精悍吾所闻。每读吾诗得人意,使不能文已可人。我昔谢公门下士,早年妄作功名意。如今老寄颍河东,九泉虽深愧此公。
出山曾几时,桂露飒已秋。兴来任两屐,散此默默忧。岚光近仍灭,鸟语静忽流。新亭迥临危,急润循岩陬。上有独树荫,下有鸣湍幽。长飙一振荡,俯仰闻飕飕。平生尘累心,净尽迥此游。徘徊啸咏发,瞻眺穷林丘。天寒云已归,山好客自留,悠然百不知,日月过则休。人生乐在我,何必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翟彩开新礼,金文易大名。真游上仙路,故物感皇情。月落辞丹禁,春前引素旌。宫闱呜挽铎,不是佩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