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东坡引》

君如梁上燕。
妾如手中扇。
团团青影双双伴。
秋来肠欲断。
秋来肠欲断。
黄昏泪眼。
青山隔岸。
但咫尺、如天远。
病来只谢傍人劝。
龙华三曾愿。
龙华三曾愿。

作者介绍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作品评述

《东坡引》是宋代文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君如梁上燕。
妾如手中扇。
团团青影双双伴。
秋来肠欲断。
秋来肠欲断。
黄昏泪眼。
青山隔岸。
但咫尺、如天远。
病来只谢傍人劝。
龙华三曾愿。
龙华三曾愿。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诗中君子如同高梁上的燕子,而作者则如同掌中的折扇。两者相互依偎,共同形成团团的青色影子。然而,秋天一到,作者的心肠就像要断裂一般。黄昏时,作者的眼泪夺眶而出,青山隔岸,使得离别的距离变得无比遥远。在疾病来袭时,作者只能感激身边的人的劝慰。最后,作者表达了对龙华山的三次祝愿,可能代表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以豪放的词章和激昂的抒情著称。《东坡引》这首诗词虽然篇幅不长,却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将君子比喻为高梁上的燕子、将作者比喻为手中的折扇,展示了两者的亲密关系和离不开的依存。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离别时的痛苦和无奈。

诗中的黄昏、泪眼、青山隔岸等意象,进一步强调了离别的悲伤和距离的遥远。尽管离别的距离只有咫尺之遥,但在作者内心中却像是天边那般遥远。这种对离别的痛苦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苦楚和无奈。

最后,诗中的龙华三曾愿可能代表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龙华山是中国的一座名山,历来被视为吉祥之地。作者表达了对龙华山的祝愿,也可以理解为对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展望。

总的来说,《东坡引》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首诗词展现了辛弃疾豪放抒情的风格,同时也让读者在感受到离别的痛苦之余,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 《送僧归凤山》

    凤凰山下凤凰儿,文彩才彰羽翼齐。铁网漫天拦不得,归心已在碧梧枝。

  • 《题祖山人池上怪石》

    寒姿数片寄突兀,曾作秋山秋水骨。先生应是厌风雷,着向池边塞龙窟。我来池上倾醉尊,半酣书破青烟痕。参差翠缕摆不落,笔头惊怪粘秋云。我闻吴中项容水,邀得将来倚松下。铺却双缯直道难,掉首空归不成画。

  • 《归渡柴墟江口》

    白头浪裹叶舟轻,全靠樯桅寄死生。唯有青山无一事,不忧风雨不忧晴。

  • 《秋日晚出郡效》

    暝色生平野,乔林动远风。虫鸣古道迥,月白戍楼空。岁月悲欢异,山川今古同。荒城见摇落,未免泣途穷。

  •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

  • 《五日观妓》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