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洞仙歌(访泉於期师,得周氏泉,为赋)》

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
孤负平生弄泉手。
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

作者介绍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作品评述

《洞仙歌(访泉於期师,得周氏泉,为赋)》是辛弃疾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历山水之间,感叹人生短暂和虚名的无常,表达了对自然和真实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
孤负平生弄泉手。
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
濯发沧浪依旧。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辛弃疾游历山水之间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和虚名的思考。

诗的开头“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形象地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奇峰险岭,生动地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美丽。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平生弄泉的心愿,但却感到孤独和无奈。他对时尚的轻衫短帽表示叹息,对尘世的纷扰有几分厌倦,但他仍然自我庆幸,认为自己依然保持着纯真和真实。濯发沧浪依旧,表达了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真实生活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辛弃疾对人生的看法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人生的乐趣只存在于当下,而身后的虚名与功利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他表示生前的一杯酒比虚名更为重要,强调了追求真实与享受生活的态度。

最后两句表达了辛弃疾在此地结庐修学的决心,他期待着能够像古代学者渊明一样,深入学问,种植门前的五柳树,过上简朴的生活。他表示愿意回归到自然和真实的生活中,与乡亲们再次相聚,询问这片青山是否还会再次见面。

整首诗以自然山水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辛弃疾对纷繁世俗的厌倦和对真实生活的向往。他通过与自然的互动和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纯真和真实的追求,批判了功利主义和虚名的空洞。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思想,展示了辛弃疾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 《迁谪江表久未归》

    一自经放逐,裴回无所从。便为寒山云,不得随飞龙。名岂不欲保,归岂不欲早。苟无三月资,难适千里道。离心与羁思,终日常草草。人生年几齐,忧苦即先老。谁能假羽翼,使我畅怀抱。

  • 《宣公祠》

    相唐德丛复兴隆,仁义条陈百奏中。正欲谏君今别驾,延龄更不念孤忠。

  • 《送程建用宣德西归》

    昔与君同巷,参差对柴荆。艰难奉老母,弦歌教诸生。藜藿饱臧获,布褐均弟兄。贫贱理则穷,礼义日益明。我亲本知道,家有月旦评。逡巡户牖间,时闻叹息声。善恶不可诬,孝弟神所听。我见此家人,处约能和平。它年彼君子,岂复地上行。尔来三十年,遗语空自惊。松阡映天末,苦泪

  • 《有感》

    一蝗东方来,孕子九十九。未出婪酣肚,已办馋{左饣右崇}口。漫天自成幕,扫地不用帚。一朝霜风寒,何处弄百丑。

  • 《十虫吟》

    虫有卖油公,什伍处阴湿。长脚如蠨蛸,爱莫能助细走不及。儿童反接之,邀其吐微汗。所挟虽不多,坐此遭攟拾。

  • 《句》

    家里已无回日信,路边空有望乡牌。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