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阴扫无迹,庭雪尚余光。
屋背生寒月,林梢绡暗霜。
昏瞳频废卷,悲睛易沾裳。
却想故园夜,张灯宿草堂。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绛、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臺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歷河阳,復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冬夜》是宋代诗人韩维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冬夜
繁密的阴云扫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庭院中的雪依然余晖闪耀。
屋背上的寒冷月光生长,
林梢上的细雪暗淡如霜。
昏暗的瞳孔频频放下书卷,
悲伤的眼神容易沾湿衣裳。
然而我却心中思念故园的夜晚,
张灯宿草堂中的情景涌上心头。
诗意和赏析:
韩维的《冬夜》以冬夜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繁密的阴云、雪地上余晖的光辉、屋背上的冷月、林梢上的细雪等画面,展示了冬夜的寒冷与静谧。诗人通过昏暗的瞳孔和悲伤的眼神表达了内心的伤感和思乡之情。最后,诗人回忆起故园的夜晚,想象着故园中张灯宿草堂的景象,情感温暖而真挚。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园夜晚的怀念之情,通过描绘冬夜的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对家乡的深情厚意。整首诗词以冷夜的景象为基调,通过独特的意象描写,给人一种寒冷、宁静的感觉。同时,诗人对故园夜晚的思念之情也透露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离乡背井的无奈之情。通过这首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故园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对离乡别井的无奈和伤感。
饭满七缀钵,香凝百衲窗。雨声酣晓枕,灯烬落秋釭。疾竖元知遯,天魔亦已降。超然对儿子,未媿鹿门庞。
名花韵在年晴初,雨沁胭脂脸更敷。蒲驿莫妨娱刺史,锦坊岂不胜中书。时无艳曲临轩纵,公莫巍坛韫匮沽。春老绿阴春子近,东风来往一吹嘘。
文章千古一毫端,妙处工夫到底难。春色无边知造化,海风不断识婆澜。看君健笔凌霄汉,照我清窗醒肺肝。宝剑莫忧人未识,光荒须动斗牛寒。
寮额高悬太守书,方盘炯炯连三珠。唐贤正笔久寥落,忽此相遇南海隅。是寮今虽茅草新,元是东邻寒士居。士贫更在玉川上,三间破尽四壁无。我借得这稍营葺,洒扫共费十日馀。竹窗挂处青山入,水色坐照发与肤。焚香下帘百念静,虽未得道道不殊。假道为名亦道者,窃复慕道名岂虚。
高人心虚万物宗,家世常以仕易农。买山本爱坡上竹,手种已偃岩前松。瀑泉三伏凛冰雪,谷声火里酣笙镛。了知自是一丘壑,不与金精为附庸。
老子堂前花万树,先生曾见几回春。夜煎白石平明吃,不拟教人哭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