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冬至日作》

羲和飞辔留不住,小儿逢节喜欲舞。
人言老翁似小儿,烝豚酿酒多为具。
颍川本自非吾乡,邻里十年成旧故。
谁令闭户谢往还,寿酒独向儿孙举。
饮罢跏趺闭双目,寂然自有安心处。
心安自谓无老少,不知须发已如素。
似闻钱重薪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冬至日作》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羲和飞辔留不住,
小儿逢节喜欲舞。
人言老翁似小儿,
烝豚酿酒多为具。
颍川本自非吾乡,
邻里十年成旧故。
谁令闭户谢往还,
寿酒独向儿孙举。
饮罢跏趺闭双目,
寂然自有安心处。
心安自谓无老少,
不知须发已如素。
似闻钱重薪炭轻,
今年九九不难数。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冬至这一重要节日的景象,作者以自然景物和人物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诗中融入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思考,以及对尘世纷扰的超脱和自我安慰。

赏析:
1. 诗的开头描述了羲和(太阳)的快马飞奔,暗示时间的流逝无法停留。小孩子迎接节日的到来而兴奋欢舞,传达了节日喜庆的氛围。
2. 人们说老人看起来像小孩子,以此暗示着老人们在节日中也能找回童年的喜悦。烝豚酿酒多为具,指的是准备了很多烝豚(古代一种用来煮酒的器具),表达了人们在节日中酿造美酒的喜悦。
3. 颍川并非作者的故乡,邻里之间经过十年的相处已成为熟悉的故人。这里抒发了作者对乡愁和离别的感慨。
4. 闭户谢往还,指的是在节日中关闭家门,不外出应酬。寿酒独向儿孙举,表示年长者喝寿酒时只举杯祝福儿孙,不自己饮用。这些表达了对家庭和传统价值的尊重。
5. 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的内心安宁和超脱,他闭上双眼,静静地享受着内心的宁静。他自认为自己心态年轻,不知道头发已经如同素线一样白了。钱财重于薪炭,暗示了物质财富的重要性相对于生命的短暂而微不足道。
6.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今年冬至的期待,用“九九不难数”来暗示新年的希望和好运。

这首诗通过对冬至日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节日喜庆和家庭团聚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生命变迁以及超脱尘世的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交织,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 《九月八日送萧少府归洪州》

    明日重阳今日归,布帆丝雨望霏霏。行过鹤渚知堪住,家在龙沙意有违。

  • 《宫人欠伸图》

    舞困歌慵酒梦迟,小栏舒腕转腰时。落花垂柳娇无力,都送春愁上两眉。

  • 《惊蛰后雪访徐孟坚不遇坐待甚久》

    忽忽弄明珠,纷纷拥塞酥。都忘春老大,复作冷工夫。甲拆迟先达,芳菲约后图。兴来还兴尽,呵手复须臾。

  •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归帆 一作:征帆)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

  • 《颂古》

    放行把住谩周遮,一段风流出当家。不是当年漆桶破,争能撒土又抛沙。

  • 《杨岐山》

    千峰围古寺,深处敞楼台。景异寻常处,人须特达来。松杉寒更茂,岚霭昼还开。欲续丰碑语,含毫恨不才。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