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生涯任转蓬,几年漂泊羡归鸿。
凄凉落日荒山外,黯澹愁云暮霭中。
业菊乍残秋色远,岭梅将放雪光融。
枯肠索尽浑无事,诗句粗成付碧筒。
曹彦约(一一五七~一二二九),字简甫,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歷建平尉、桂阳军录事参军、知乐平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知汉阳,嘉定元年(一二○八),提举荆湖北路常平茶盐,权知鄂州兼湖广总领,改提点刑狱,迁湖南转运判官。三年,除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五年,以事罢。八年,除利州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十年,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十五年,除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理宗绍定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二。有《昌谷类稿》六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昌谷集》二十二卷。事见《鹤山大全集》卷八七《宝章阁学士通议大夫致仕曹公墓志铭》。 曹彦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所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冬至伊迩滞留桂阳有感》
如此生涯任转蓬,
几年漂泊羡归鸿。
凄凉落日荒山外,
黯澹愁云暮霭中。
业菊乍残秋色远,
岭梅将放雪光融。
枯肠索尽浑无事,
诗句粗成付碧筒。
中文译文:
在这样的人生里随风飘荡,
多少年的流浪,羡慕归鸿。
凄凉的夕阳照耀着荒山之外,
黯淡的忧愁云在暮霭中流转。
秋天的菊花虽然刚刚凋零,远离了秋色,
岭上的梅花却将要绽放,与雪光融合。
心中的痛苦已经消磨殆尽,再无烦恼,
粗糙的诗句随意成就,交付给碧玉瓶。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曹彦约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在冬至时节流连桂阳之间的感慨。诗人以自身漂泊的经历为背景,通过描绘冬至时节的景物和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诗中的第一句“如此生涯任转蓬”,意味着诗人的人生就像随风飘荡的蒲苇一样,没有固定的归宿。接着诗人提到了多年的漂泊,对归鸿的羡慕之情。这里的归鸿象征着成功和归属感,与诗人的流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凄凉的景象,夕阳的凄凉和荒山外的落寞,以及愁云笼罩的暮霭,都给人一种寂寥和忧伤的感觉。这些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忧伤之中,而是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他提到了残败的菊花和即将绽放的梅花,将秋季的凋零与冬季的雪景相对比。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同时也暗示着自己对未来的希冀。
最后两句“枯肠索尽浑无事,诗句粗成付碧筒”,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豁达。枯肠索尽意味着心中的痛苦已经消磨殆尽,再也没有烦恼。而将诗句随意成就并交付给碧玉瓶,则显示出诗人对诗歌创作的随性态度。
整首诗以冬至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慨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在流浪漂泊中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的景象与情感相互映衬,这样的生活令人心生感慨。诗人通过对季节、自然和内心的描绘,展现了对家园和归属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沉思和共鸣的空间。
金石弃庭,珩璜在列。绘画乾坤,形容日月。巍巍功德,赤赤谟烈。垂亿万年,鸿徽昭揭。
所闻新事即戈矛,欲去终疑是暗投。远客寄言还有在,此门将谓总无休。千篇著述诚难得,一字知音不易求。时入思量向何处,月圆孤凭水边楼。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地占金山胜,泉分银汉流。杉篁能护翠,猿鹤似惊秋。祗恨登临晚,宁辞取次游。列峰饶远秀,不惜上层楼。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俱莫 一作:俱暮)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一气混沦生复生,有形有心即有情。共见利欲饮食事,各有爪牙头角争。争时怒发霹雳火,险处直在嵌岩坑。人伪相加有余怨,天真丧尽无纯诚。徒自取先用极力,谁知所得皆空名。少微处士松柏寒,蓬莱真人冰玉清。山是心兮海为腹,阳为神兮阴为精。渴饮灵泉水,饥食玉树枝。白虎化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