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中微北方沸,胡马长鸣饮清渭。
李公守节陷贼庭,身死骷髅行万里。
百年事往谁复省,一丘榛莽无人祭。
荒碑半折就磨灭,后人空解传其字。
杀身不畏真丈夫,自古时危知烈士。
俗书小技何足道,嗟我但欲扬其事。
寥寥获麟数千载,末学褒贬多非是。
高文大笔谁复作,黜臣饿夫须有待。
纷纷后世竞著述,纸墨徒为史官费。
却嗟何独此事然,搔首碑前空叹慨。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读李憕碑》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自唐中微北方沸,
胡马长鸣饮清渭。
李公守节陷贼庭,
身死骷髅行万里。
这首诗词以李憕碑为背景,描绘了李憕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诗人通过描述唐朝时期北方的动荡局势,表达了胡人的侵扰和战乱的景象。李憕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坚守节操,却陷入了贼寇的控制之中,最终牺牲身亡。即使在死后,他的骨灰也行走了万里之遥。
百年事往谁复省,
一丘榛莽无人祭。
荒碑半折就磨灭,
后人空解传其字。
诗人感叹百年过去了,谁还会记得这段历史,谁会来祭奠李憕。李憕的墓碑已经残破不堪,即将消失,后人对他的事迹也只能空洞地传诵。
杀身不畏真丈夫,
自古时危知烈士。
俗书小技何足道,
嗟我但欲扬其事。
诗人称赞李憕是真正的丈夫,他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畏惧,这是真正的烈士。相比于一些琐碎的技艺和俗世的书籍,诗人更希望能够传扬李憕的事迹。
寥寥获麟数千载,
末学褒贬多非是。
高文大笔谁复作,
黜臣饿夫须有待。
诗人认为对于李憕这样的英雄人物,千百年来的评价是微不足道的。对于那些能够写出高超文章的文人,他们应该等待时机,而不是轻易地评价他们。
纷纷后世竞著述,
纸墨徒为史官费。
却嗟何独此事然,
搔首碑前空叹慨。
诗人感叹后世的人们纷纷争相著述,纸墨成为史官的消耗品。然而,他为什么只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他在碑前无可奈何地搔首叹息。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李憕的忠诚和牺牲,表达了对真正英雄人物的赞美和对时代浮躁的反思。它提醒人们珍惜历史,传承英雄精神。
璧简荐宝室,襟裾馥旃檀。眷言石交旧,可惮脚力酸。层岩一剑裂,阴壑千古寒。数椽棲泬寥,小楼面赞元。风穴激虎啸,石洞掀龙蟠。是日朔吹惨,兵团空雪花漫。开尊聊暖热。毛苡劝加餐。心事喜我同,晤言蔼清欢。欲去有余恋,小驻搜奇观。评画过神品,誓死鬼犹故坛。君家丛城,甲
积雾琐空岩,寒飚振疏木。游子勿言归,山程太幽独。
月没辽城暗出师,双龙金角晓天悲。黄尘满目随风散,不认将军燕尾旗。
恶声恶色横相干,觌面须臾万箭攒;有客痴聋都不动,方知我被见闻漫。
绕径寒云拂步生,巑岏青嶂压孤城。东连华岳三峰小,北拥萧关大漠平。山外烟霞闲隐见,世间尘土自虚盈。劳人至此深惆怅,樵唱悠悠何处声。
柳风微扇闲池阁,深林翠阴人静。渐理琴丝,谁调金奏,凄咽流空清韵。虹明雨润。正乍集庭柯,凭阑新听。午梦惊回,有人娇困酒初醒。西轩晚凉又嫩。向枝头占得,银露行顷。蜕翦花轻,羽翻纸薄,老去易惊秋信。残声送暝。恨秦树斜阳,暗催光景。淡月疏桐,半窗留鬓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