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是是正人伦,月夜花朝几损神。
薄俗不知懲劝旨,翻嫌罗隐一生嗔。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爲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干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謚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着,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爲底本。
《读罗隐诗集》是一首描写罗隐诗集的诗词,由宋代释智圆创作。这首诗词探讨了人伦、神秘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对罗隐一生的批评。
诗词通过使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非非是是的正人伦。这里的"非非"和"是是"形成了一种对比,暗示了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的迷惑和模糊。这种对偶的表达方式也突出了人们对于道德选择的困扰和思考。
诗中提到"月夜花朝几损神",描绘了夜晚花朝的美景,但也透露出一种消耗神力的暗示。这句诗意味深长,可能暗指人们在物质享受中过度消耗精神力量,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诗中批评了薄俗之人对道德规范的无知和轻浮。他们不能理解或遵循懲劝的旨意,而是沉溺于肤浅的世俗欲望之中。这种批评暗示了人们对于道德行为的忽视和背离,对于纯粹的精神追求的冷漠。
最后,诗中翻嫌罗隐一生嗔,表达了对罗隐一生的不满和批评。具体原因未明确提及,但可以推测是因为罗隐在诗歌创作和生活中表现出的嗔怨情绪。这种批评可能暗示了对于消极情绪和不和谐心态的不认同,以及对于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的期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罗隐诗集的分析和批评,探讨了人伦、神秘和道德之间的关系。诗意深沉,通过对诗人和社会的观察,表达了对于精神追求和道德规范的思考和期望。
雉子行傍丛,鹿麑下饮涧。近人固数惊,无心复远患。
父严子逆事犹乖,宣德楼前问李差。断头剖腹从轻断,直待还魂合处埋。
论寰中英气,人尽说,古青州。看东坼沧溟,西瞻泰岳,南控营丘。千古能称管晏,道而今、人物更风流。磊落曝书公子,从前从事公侯。勋名初不愿依刘。耿耿连良寿。听万里揄扬,一门冠盖,三世箕裘。屈指瓜期已还,愿平生、相遇尽卿俦。好记寿觞先举,莼鲈江上新秋。
画船晚过淘金碛,不见黄金惟见石。犹恐黄金价未高,见得锱铢几多力。
春又晚。枝上绿深红浅。燕语呢喃明似翦。采香人渐远。草色池塘碧软。丝竹谁家坊院。拂拂和风初著扇。蜂情愁不展。
登临须返意须留,目力无边不着愁。收拾风光归古锦,千岩万壑献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