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去风流在,人难玉石分。
平生才一见,治行已多闻。
更觉知音少,还修地下文。
他年九原泪,仍是两冯君。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杜侍郎挽词三首》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风流之身已离世,
玉石难以分散人。
平生才华只一见,
治国行事多所闻。
感叹知音稀少得,
将修文采入地底。
他年在九原地上,
依然是两冯君。
诗意:
这首诗词是陈师道挽词的三首之一,表达了对逝去的杜侍郎的追念之情。杜侍郎风流倜傥的身姿已经离开人世,他的才华和品德都无法以珍贵的玉石般分散给世人。陈师道称赞杜侍郎一生才华出众,治理国家的行事风范广为人知。然而,他却感叹知音难得,只能将自己的才华埋葬在地下。最后,诗人寄望着未来,在九原之地,依然有人会流泪并怀念杜侍郎,这个人可能就是两冯君。
赏析:
这首诗词以朴素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陈师道对杜侍郎的深深怀念之情。诗人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杜侍郎的风采和品德,他的才华和治国之道广为人知。然而,诗人对于知音的稀少和才华的黯然失色感到遗憾。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杜侍郎的永恒怀念,将其寄托于未来的两冯君。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逝去友人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展现了宋代士人对于友谊和才情的追求与珍视。
雷车轞兮电焱熹,孽氛静兮旱魃摧,龙之来兮慰我思。翠其幢兮羽旗,乘焕{火霍}兮纷躨跜。龙之去兮盍徐之,蜚雨兮一且再。室予居兮谷予饥,眷他州之枵橎兮,匪龙其吾曷依。东阡北陌兮讴而嬉,右湖左海兮夜不扉,林屋之洞兮蟠翠微。琼餐兮贝宫,云璈兮玉妃。奠龙居兮无愧,功成兮
鸳鸯异野鹜,凤凰非山鸡。物生各有偶,非偶不并栖。昔为丛台人,今为圉者妻。亦知久当弃,无乃太不齐。同时歌舞人,何异玉与泥。失身已至斯,违天将安归。挽首只自羞,有声不敢啼。何缘梦到君王侧,彻夜不眠闻马嘶。
孤芳寒艳绝难依,邺下关中不赋诗。未必江南有才子,也应先是七三辞。
小小游车四面红,美人花貌映玲珑。随车更有郎行马,散入钟山十里松。
二年羁旅越人吟,乞得东南病更侵。殇子未安庄氏义,寿亲还慰鲁侯心。鲜鲜细菊霜前蕊,漠漠疏桐日下阴。浊酒一杯秋满眼,可怜同意不同斟。
斜日挂汀洲。帆影悠悠。碧云合处是吴头。几片寒芦三两雁,人立清秋。柳外莫停舟。休问闲愁。人生江海一萍浮。世路相期如此水,万里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