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浪如屋,要须沧海容。
可怜狄仁杰,犹复负娄公。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读史六首》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绘了江河浩渺如屋宇般壮阔的景象,以及历史中伟大人物的悲壮遭遇。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江河浪如屋,要须沧海容。
江河的浪潮像房屋一样巨大,需要宽广的沧海来容纳。
可怜狄仁杰,犹复负娄公。
可怜的是狄仁杰,他仍然背负着娄公(指杨炯)的冤屈。
这首诗词通过对江河浩渺的描绘和对狄仁杰的称赞,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江河浪潮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历史的广阔和壮丽,暗示了历史的长河汇聚了无数英雄豪杰。而狄仁杰作为历史上杰出的官员和智慧的化身,被描绘为受到冤屈的可怜人物。通过这样的对比,作者反思了历史的不公和英雄的命运。
在赏析上,这首诗词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让读者对历史的辽阔和悲壮的人物形象产生强烈的感受。同时,通过狄仁杰的形象,诗词也呈现了作者对英雄悲剧命运的关注和反思。整体上,这首诗词既展示了历史的辉煌和壮丽,又表达了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感伤和深意。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日照孤云作彩霞,帝乡风送去天涯。野人遥望归何处,万里峨嵋便是家。
钟声如一寺,林影望还分。径转塔才见,轩开溪共闻。相过成晚步,分坐见秋云。诗卷娱禅暇,晴窗花气熏。
面瘦颊凸,眉棱眼深。默亡所住,妙在而今。鳞潜寒水,鹤梦月林。应声应色分身也,拍手家家观世音。写出梦中身,你道真不真。槁寒秋在眼,渊默醭生唇。道环谁谓无象,空谷自来有神。父子不传些子妙,白首侬家老斲轮。
信笔挥成五七言,敲门岂复作推门。江河自有长流势,斧凿俱无未没痕。雨带客愁横白帝,风吹闺怨入乌孙。公于乐府有余思,更为杨妃赋所冤。
与君为别几清秋,鸿雁来时辄上楼。今日倚楼无雁过,断肠风水隔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