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牙昔日曾蒸子,翁叔当年亦杀儿。
史笔是非空自许,世情真伪后谁知。
杨亿(九七四~一○二一),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年十一,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三年(九九二)赐进士及第(《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迁光禄寺丞。四年,直集贤院。至道二年(九九六)迁着作佐郎。真宗即位初,预修《太宗实录》。咸平元年(九九八)书成(《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乞外补就养,知处州。三年,召还,拜左司谏。四年,知制诰(《武夷新集》自序)。景德二年(一○○五)与王钦若同修《册府元龟》(《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三年,爲翰林学士。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以太常少卿分司西京(《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八○)。天禧二年(一○一八)拜工部侍郎。三年,权同知贡举,坐考成就差谬,降授秘书监。四年,復爲翰林学士,十二月卒,年四十七。謚文(《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三)。所着《括苍》、《武夷》、《颍阴》等集共一九四卷。传世有《武夷新集》二十卷,另编有《西崑酬唱集》二卷。《宋史》卷三○五有传。 杨亿诗,前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夷新集》爲底本。校以明刻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明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法式善编《宋元人诗集·武夷新集》存素堂抄本(简称法式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清抄本,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室),清嘉庆十六年祝昌泰留香室刻本《宋杨文公武夷新集》(简称祝刻本,藏科学院图书馆)。第六、第七卷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玩珠堂刊《西崑酬唱集》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本(简称四库本)和清康熙周桢、王图炜合注(简称周王合注本)等。另从《宋文鑑》、《会稽掇英总集》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八卷。
《读史学白体》是一首宋代杨亿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
易牙昔日曾蒸子,
翁叔当年亦杀儿。
史笔是非空自许,
世情真伪后谁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两个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疑问。
第一句,描绘了易牙蒸了子孙作为祭祀的情节。易牙是古代传说中的炊事员,他因为蒸了自己的儿子作为祭祀而闻名。这句表达了对于残酷的历史现象的回顾和思考。
第二句,提到了翁叔杀儿的故事。翁叔是《左传》中的人物,他因为遵守君命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展现了对忠诚和家庭纽带的思考。
第三句,指出了历史书籍中所记载的是非是空洞的,作者认为历史的真相并非完全可信。
最后一句,表达了对于世情的怀疑,认为真相和谎言往往难以辨认,只有历经时光的考验才能揭示。
整首诗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点题,反思历史记载的一面性和对真实性的怀疑,引发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它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和历史的思索,传达了对于真相的追寻和对于世界的怀疑态度。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高陵深谷变迁中,佛劫仙尘事事空。一水涓流独如带,天应留作汉提封。
东道如闻近稍安,乘骢按部凛生寒。忽逢太守能相下,俱是从来言事官。
柳径雨著绵,竹斋风陨箨。屏处人事少,晴余鸟声乐。诗卷堕我前,谓从天上落。君有古人风,诗如古人作。箪瓢谢膏粱,翰墨化糟粕。误蒙东海观,吾浅乃可酌。真成闻道百,自谓莫己若。谢生石韫玉,志尚本丘壑。虽无首阳粟,饮水亦不恶。跫然何时来,为我一发药。
涂客前春荷一猪,城门卖得两千余。明朝回到石斧岭,连吃数刀今在无。
可怜杜门久,不觉杜门非。床锐日日销,髀肉年年肥。眼暗书罢读,肺病酒亦稀。经年客不至,不冠仍不衣。视听了不昧,色声久已微。终然浑为一,谁言我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