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徐生欲避秦,海天东去不通津。
绝知胜似桃源境,男女同行五百人。
戴表元(一二四四~一三一○),字帅初,又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又称质野翁、充安老人,奉化(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入太学,七年第进士,授建康府教授。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迁临安府教授,不就。元兵陷浙,避乱他郡,兵定返鄞,以授徒、卖文自给。元成宗大德八年(一三○四),以荐爲信州教授,秩满改婺州,以疾辞。武宗至大三年卒,年六十七。有《剡源文集》三十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自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戴先生墓志铭》。 戴表元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九年刊《戴先生文集》爲底本。校以明刻六卷本《剡源先生文集》(简称明刻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读书有感》是宋代戴表元所创作的一首诗词。它的诗意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一种理想化的境界。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最喜欢徐生,他想逃离秦国。
海天无际向东流,却无法通往故乡。
真正的胜利不是战胜对手,而是超越尘世的桃源境地。
男女同行,五百人,共同追求知识的道路。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徐生追求自由和知识的愿望,展示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人类理想境界的向往。"徐生"这个人物可以被视为一种理想化的形象,他试图逃离世俗的束缚,寻求内心的自由。"海天东去不通津"这一句表达了徐生的追求之路并非易行,存在着困难和阻碍。
诗中的"桃源境"是一种理想的世外桃源,代表着纯净、安宁和无拘无束的境地。作者认为,真正的胜利不在于争斗和征服,而是在于超越世俗的追求,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最后两句"男女同行,五百人"表达了一种共同的追求和目标,即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这里的"五百人"可能是一种虚指,意味着众多志同道合的人们一同追求智慧和真理。
整体来说,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意境深远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知识和理想的向往,表达了对追求自由和超越世俗的渴望。它激发读者对于学习和追求思想境界的思考,并赋予了读者一种追求真理和内心宁静的启示。
一雨草木润,新晴天地明。山川未改色,鸟雀已欢声。客子喜相语,田家尤未平。似闻陂偃拆,掘井得深坑。
野市人来郢,毗邻水接襄。
陈其姓,名曰容。称所翁,善画龙。葛岭翘材酒杯客,不分虎,不凭熊。晚节写此箨龙儿,真是老笔善藏锋。我尝遥望识其貌,古面无髯双鬓蓬。画龙撇竹匪二技,造化虽异机轴同。竹即是龙龙即竹,鬼施神设非人工。龙耶竹耶勿恼我,拓楼长啸万里天宇空。
此客南湖不易逢,几年尘外愿相从。风流前辈新曾识,兴寄高情老未慵。行柳映门宜著舫,青灯同坐到闻钟。稻畦莲渚临平境,何幸同师觅旧踪。
解组轻千里。趁朝来、风高气爽,波平如砥。试问余恩深几许,江阔秋清无底。看两径、棠阴舞翠。明月归_轻似叶,只梅花、香里诗千纸。端不愧,西江水。谪仙才气兰亭字。更清姿雅度,修竹长松标致。官职几人曾此过,萱草春风谁似。任彩服、蹁跹娱戏。去此云霄真一握,算令公、勋
鸡犬声村市,烟霞古洞天。晨坛凝玉露,夜井浸珠躔。凤翼团宸画,龟趺负古镌。于湖诗去后,今昔几千篇。